世界地球日 | “嘤其鸣矣”的回响:看常熟UWC如何用行动守护“空中精灵”
发布时间:2025-04-25“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7 岁的时候,我就跟随父亲一起观鸟。记得有一次在横沙岛,白鹭成群,矶鹬、林鹬穿梭其中,突然,树麻雀惊飞,一只白腹鹞掠过。我沉浸于大自然的美妙中,父亲这时讲起围海造田,荷兰为恢复湿地耗时 30 年的过往,让我不禁思考:土地和自然,谁更重要?

小学到初中,我常去的南汇东滩,芦苇地被厂房和农田不断侵占,观鸟核心区几乎消失。我开始担心:“若栖息地被破坏,大自然会否变得寂静?”我想着,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弱,但如果能带动更多人呢?2020年,怀揣着对鸟儿的热爱与担忧,我创办了“爱鸟学堂”,通过线上科普宣传、线下实地观鸟的活动,“小手牵大手”,让青少年带动家庭投身到保护鸟类的行动中来。至今,“爱鸟学堂”的微博账号已经发表了70多篇原创内容,获得了266万次的阅读量。
2023 年,来到常熟UWC的校园,我加入了向往已久的“鸟类保护”知行社团。这个社团专注校园野生动物保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我们知行的十几位成员一起开展观鸟活动、调研鸟撞现象、组织鸟类保护周。目前,我们已在校园记录到105种鸟类, 我们还争取让学校冬季保留湖中的水生植物,为鸟类守护栖息地 。





▲鸟类保护知行成员在校园内观鸟拍摄的照片
(从上到下,从左至右依次是:
戴胜、棕背伯劳、白鹭、黑水鸡、北红尾鸲)
“让鸟儿看见玻璃!”
鸟类保护知行的成员,都是一群爱鸟的环保主义者。
刚加入知行时,我就跟随学长隋嘉良在校园巡行,开展鸟撞调查。我也是第一次了解鸟撞这个环保问题。鸟撞玻璃(Bird-window collision,以下简称“鸟撞”)指的是鸟类因玻璃的透明与反射特性,无法辨认出玻璃的存在,从而与建筑物,尤其是玻璃窗户相撞,导致受伤或死亡。
从2022年到2024年,隋嘉良带领我们在春秋鸟类迁徙季节(春季三月末至五月初,秋季九月中旬至十月末)坚持每天进行鸟撞调查。调查发现,在学校内因撞到玻璃而受伤甚至死亡的野生鸟类数量至少在20只以上。

▲我们在校园发现的“鸟撞”
昆山杜克大学李彬彬教授、野生动物保护专家薄顺奇等大咖以及“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帮助我们设计调研方案和防鸟撞措施。学校给我们提供了鸟撞贴纸的资金支持。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在2024年下半年成功推出了防鸟撞贴纸项目。
当我们终于成功地在学校 1 号楼的玻璃幕墙上贴上了防鸟撞贴纸时,我们都非常有成就感。

在2024年的UWC日,我的知行成员张文怀在全校大会上分享了鸟撞贴纸项目,她说: “起初,我们只是注意到校园里有鸟儿撞到玻璃,这令人悲伤和无助。但我们并没有袖手旁观,我们决定做点什么。看到这些贴纸贴上去感觉棒极了——它们不仅保护鸟类,还代表着变革的力量。”虽然Antonio已经去上大学了,但他依然关心着项目的后续发展。
防鸟撞贴纸安装后,我们继续参与了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组织的秋季长三角鸟撞调查。我们发现,贴纸的安装效果显著。在调查期间,有两只鸟因鸟撞死亡,数量明显低于春季的八只,而且贴纸安装区域的玻璃处未发现任何鸟撞事件。李彬彬教授说:“UWC校园可以成为迁徙季鸟类的安全栖息地。”这让我们备受鼓舞。
“鸟保知行也是一个六边形社团”
2024年,我们连续举办了两次鸟类保护周活动。“六边形的”邱东老师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邱老师说我们之前的活动都局限在我们自己的知行里,我们应该组织更多的活动来提高社区的鸟类保护意识,让大家看到UWC校园有这么多鸟儿。
我们与SAWA知行合作,邀请SAWA知行服务的小朋友们一起进行鸟类点彩画创作,并将他们的作品展示在校园百家坛的玻璃围栏上。通过“生命之树”以及“陶瓷鸟”工作坊,全校师生用创作表达了对鸟类的热爱。

▲“陶瓷鸟”工作坊
我们还先后邀请了鸟类保护专家李彬彬教授和薄顺奇先生来给我们学校开展讲座,为社区成员生动讲解了“鸟撞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与迁徙鸟类生存”等多个鸟类保护课题。
▲“全国防鸟撞发起人”李彬彬教授
▲薄顺奇先生来校园分享(从左至右依次是:张文怀、陈奕睿、邱东老师、薄顺奇、顾则行)
六边形的社团激发了我的创造热情。我花了六个月的时间,设计并开发了UWC的观鸟网站“Webird”。陈澈同学还为我设计了专门的logo。这个网站记录了我和同学们在校园中观察到的70多种鸟类。当你点击“Webird”地图中的教学楼、宿舍、操场或湖边,你可以看到各种鸟类的出现频次,部分地点还附有我们拍摄的照片。
尽管网站很简陋,无法与康奈尔大学等鸟类研究网站相比,但它却充满亲切感,提醒我们鸟儿就在身边,它们是捕食的翠鸟,是湖中悠闲的反嘴鹬,是萧瑟的秋风中,像神秘白衣男子般的白鹭。
我的知行成员,陈奕睿说:“作为高中生,我们力所能及的为鸟类保护,生态保护,提升校园环境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我加入鸟类保护知行的这三年,我们在校园里记录到了很多新的物种,包括鸳鸯、白胸苦恶鸟、普通秋沙鸭和更多数量的鸬鹚。我们希望创建鸟类友好环境,让更多鸟儿愿意来到我们的校园。”
▲黄腰柳莺
张文怀也感慨地说:“常熟UWC是候鸟的中转站,是栖息地,更重要的是,是有人在乎鸟的地方。我来这里之后才真正认识一起观鸟的朋友和老师,加入鸟类保护知行。我们一起做校园记录,带大家观鸟,整理图鉴,救助鸟类,也时不时讨论一些‘人和自然到底能不能好好相处’这样的大问题。最让我开心的往往不是看到多少鸟,而是有朋友跑来跟我说:‘我今天看到一只鸟,第一时间想到给你看’,然后我再告诉他们这是什么鸟。那一瞬间我会觉得,注意力是可以被分享的,爱也是可以被传染的。”
“观鸟,一种诗意的野外活动”
在每周的校园观鸟线路上,鸟类保护知行的成员和每一个观鸟者都是大自然诗意的观察者。在沙家浜湿地公园的集体活动中,我们一起走进自然,感受鸟鸣带来的生命旋律。
“对我来说,鸟儿的叫声能存储记忆。听见它们的叫声,仿佛立刻回到了白露时节,空气中带着丝丝寒意,轻微的汗水在背后凝聚。桂花香甜,稻香弥漫,夹杂着秋日的温暖。”陈奕睿动情地表达着观鸟的感受。
“苏轼喜欢观鸟。飞鸟在苏轼的诗文创作中是一个重要的意象。鸟儿的灵动给诗歌增添了活力,推动了诗歌情感的升华。”我曾写下了一篇题为《2024,和苏轼一起观鸟》的作业,揣摩古代诗人的观鸟心境。文章发布到博客后获得了1万多的浏览,这些浏览是今人与古人共同面对灵动飞鸟时的心灵共鸣。

▲棕头鸦雀
鸟儿可以治愈心灵,环境可以治愈心灵,艺术可以治愈心灵。
我们的校园还建立了一个马赛克墙艺术共创项目。邱老师介绍说,这个项目的灵感源自北京蒲公英中学(阅读相关文章:彩虹生命树长成,蒲公英西墙马赛克艺术镶嵌工程落成)。我们学校和蒲公英中学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并且有不少蒲公英中学的学生在我校就读。当看到蒲公英中学的马赛克墙后,我们也满心期待,希望能将这种充满社区共建之美的项目引入常熟UWC的校园。
邱老师说我们的马赛克墙叫“湿地乐土”,是专门针对我们校园的生态环境设计的,这个项目也得到了常熟UWC校园总设计师莫平的认可。


▲马赛克墙里常见的校园鸟种依次是:白头鹎,麻雀,珠颈斑鸠,白鹭,斑嘴鸭,黑水鸡,喜鹊,家燕,普通翠鸟。
马赛克墙的设计图由 DP1 学生杨天韵创作。杨天韵分享道:“我主要的设计思路,是融入学校栖息的多种鸟类,同时结合学校的特色风景与建筑,比如校园里绽放的花朵、随风摇曳的芦苇荡、清澈的湖水,还有虞山书院的古朴屋檐等,让这些元素与画中出现的鸟儿形成有趣的互动。和学校的鸟类保护知行,以及一直致力于鸟类保护的邱老师合作,在画面中推敲鸟类特征和细节的描绘,我学到了很多鸟类相关的知识,也被他们保护生态的热情打动。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整个社区都积极参与进来,让更多朋友体会到了共同创作艺术的快乐,这让我深受感动!”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蒲公英中学给邱老师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从膜的粘贴技巧、瓷砖的调整方法,到材料的选用建议、玻璃厚度的确定,每一个细节都给予了详尽指导,让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
校园里 11 个 House 的社区成员纷纷热情加入,大家齐心协力,彼此间的联系也变得更加紧密。拼贴过程中,学生生活、体验式学习办公室, 设计科学部门,以及各宿舍楼楼长给了我们大力的支持。同时,也要特别感谢学校的营建部,运营部,物业和安保团队,他们的默默付出是项目成功的重要保障。每一种材料的选购,画面的贴膜、搬运与清理,瓷砖颜色不足时的补敲,到最后上墙施工和清洁,都离不开他们的协助。一块“湿地乐土”把大家串联起来,成为近十年来全校参与度最高的一项活动。
▲除了带我们做马赛克墙,
邱老师还发起了“小鸟脚印”等项目。
邱老师表示:“期望通过这类看得见、摸得着,且能让整个社区广泛参与的项目,促进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让大家感受鸟儿之美,自然之美,进一步提升环保意识,把常熟UWC建设成为不但是全国最美,更是生态多样性校园的典范。”
马赛克墙,生命树前,我们将一起共创,掠过的鸟儿也将凝视:这是我们对诗意生物多样性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