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WC为我打造了一种我从未敢想象的高中生活 | 我在UWC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08-23李思同是2024届常熟UWC毕业生,在这篇文章中,他将三年来在常熟UWC遇到的挑战,收获的成长娓娓道来。
从FP阶段到DP阶段,他如何从安于现状到愿意为同学发声?他为什么力荐IB学习者选择哲学课程?是什么驱动他不断挑战自我,跨出舒适圈?他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怎样共同推动校园内外的积极改变?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思同在常熟UWC的跌宕起伏的探索之旅。
踏上昆承湖畔的这座小岛,在我即将开启为期三年的学习旅程之前,我对未来既有明确的规划,又对未知充满好奇。身为家里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我的哥哥姐姐都已取得了出色的成就,让父母倍感欣慰。无论我在即将到来的UWC学习生活中取得怎样的成绩,父母都会以满满的爱意和骄傲支持我。
离开了熟悉的深圳天际线,以及曾经校园里那些亲切的面孔,我知道,这里的生活无疑会与我过去所习惯的截然不同。我带着沾沾自喜的心情来到UWC,心想我尽力就可以了。
我并不刻意追求出类拔萃或卓越非凡,只是争取做到“足够好”,在我十几岁的年龄时,我认为这个标准与看似平淡无奇的学校建筑挺匹配。从我第一次踏上这座小岛,到最终离开,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我对学习建筑的执着与热情。
FP刚开学的前几个月,我找不到更好的词来表达,只能说是一种煎熬。虞山书院的昆承湖景常常陪伴我至深夜,湖对岸建筑灯火通明,仿佛在向我诉说着什么。我发现自己并未如想象中那样享受这种新的变化。这并非因为是课堂、宿舍、老师以及具有挑战性的的作业。
然而,在我怀疑自己是否应该继续留下,或是应该庆幸自己来到这里的时候,是那些我遇到的人,最终让我决定留下来。我所在的House Bari营造了像家一样的温馨氛围,我们的HOH楼长刘念老师总会给我们带来惊喜,比如美味的烘焙食品或零食,Bari就像是我的避风港。
在这里,我认识了许多朋友,我们会一起跟着吉他弹奏的旋律唱歌,即使跑调也毫不在意,也会为我们感兴趣的游戏争论不休。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逐渐与这些朋友熟悉起来。如今回想起在常熟UWC的时光,我记忆中首先出现的是他们的面孔,然后才是那些我们曾经共度时光的灰色校舍。
我所在的House-Bari
在朋友们的鼓励和支持下,我鼓起勇气,在FP的第一学期就决定参加学生理事会(College Council)的竞选。那时,我立下了一个看似“白日梦”的承诺——为公共休息室添置微波炉。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顺利当选了,这也让我初步领略了这份工作的独特滋味。这段经历,见证了我来到这座小岛后的蜕变与成长。我曾是一个只关注自我、安于现状的人,但在这里,我逐渐变成了一位愿意为同学们发声的代表。
在学生理事会的工作,对我而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需要将学生群体多样化的需求,反馈给错综复杂的学校组织机构,以期在校园内推动实质性的改变。
虽然我在理事会的第一年主要是边做边学,但这段经历让我初步掌握了计划安排、沟通交流和琐碎细节事务管理等技能。这些技能,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也得以充分发挥。
今年的地球日活动,我在介绍当天的活动安排
总的来说,我的FP与DP体验大相径庭。在FP阶段,选择视觉艺术(Visual Arts, VA)课程对我而言是顺理成章的决定。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与我当初选课时的预期一样,充满愉悦。然而,我也深刻体会到了VA学生在DP阶段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喜欢研究莫奈等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同时,我对建筑也怀有浓厚的兴趣,这为我提供了一个将古典艺术融入现代技术的机会。
当然,数学是一切艺术的基础,无论是三分法则、线性透视,还是黄金比例,这些基本的数学概念都在艺术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将数学与科学的实用性研究与艺术相融合,催生了建筑学等研究领域。
设计科学(DT)课堂
在FP即将结束之际,DP1的一位同学向我提出了一个想法——成立一个专注于工作室艺术的知行Atelier。那时,疫情管控让我们的学习生活暂时转移到了线上,也正是在这段特殊时期,我开始着手撰写这个新的知行的提案,规划着未来一年的活动安排。随着我对校园的逐渐熟悉,我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即将发生转变。我不再是校园里的新面孔,而是将成为帮助他人过渡,缓解压力的引领者。这种感觉令人难以置信,同时又充满了成就感。
此外,我还与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策划成立自己的“建筑”知行。我们致力于推广三维建模教学,希望能激发更多具有艺术天赋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将自己的才华运用到建筑和空间设计中。当得知两个“知行”提案都获得通过时,我对即将开启的DP项目之旅感到既兴奋又紧张。
我的建筑设计作品集截图
我的朋友们常常开玩笑说,是Max老师的哲学课赋予了我独立的意识,进而塑造了我的人格。虽说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不可否认,哲学课程确实极大地挑战了我,推动我突破自身极限,甚至超越了我对自己和父母对我的期望。每一堂课都如此引人入胜,有支持鼓励我的老师和机智过人的同学相伴,让学习变得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在哲学课上,我们深入探讨了大家所预料之中的那些哲学课上应该有的鼎鼎大名的哲学家的思想,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密尔、康德、洛克、霍布斯等。然而,这门课程的精髓并不在于背诵这些伟大思想家的观点,而是引领我们探索如何进行独立的思考。
或许有人会说,思考,这本是一项基本技能,何须学习?但正如FP的和平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引导我们绘制利益相关者地图一样,IB哲学让我领悟到探究有争论的问题的因果关系和深层含义的重要性。
与哲学老师Max及同学们的合影
在课堂辩论中,我们不再仅凭直觉行事,而是就反对方乃至你自己一方提出的错综复杂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这已然成为我们的思维习惯,如同第二天性般自然。我们不仅学习了哲学家的理论和观点,更学会了如何评价、拆解和改进他们的思想,评估其在现代环境中的适用性。
如果要我选择一门课程强烈推荐给所有选择IB课程的新生,那无疑是哲学。无论是书面的自我反思还是与同学的口头讨论,都是这门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一次成功都值得我们庆祝,而每一次失败也都转化为宝贵的学习经验。
在忙碌的DP课程学习中,我挤出时间,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共同参加了全球青年研究创新挑战赛(CTB)。我们注意到了本地社区无障碍设施匮乏的问题,决定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擅长设计,对编码也有所涉猎,而团队中的伙伴们也都有着相似的兴趣和技能,于是我们决定尝试开发一种能生成无障碍坡道的算法。对于一群零资金的高中生来说,这个方案既符合我们的技术水平,又能切实解决问题。
我们的作品成功晋级第二轮。遗憾的是,由于年终考试的时间冲突,我们没能参加决赛。但暑假期间,我与一位同学以及我们的导师Brandon(他既是我的生活指导老师,也是科学系的老师)一起,将我们的比赛报告精心打磨成了一篇长篇论文。
我们对论文进行了一系列的重新排版,努力向教授展示我们的研究成果,并对论文中的引用进行了细致的调整。后来,这篇论文荣获了丘成桐高中科学奖,并被收录在康奈尔大学的arXiv e-print资源库中。
论文截图
撰写这篇论文并将其发表在期刊上,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向自己证明,我有能力超越UWC校园的界限,也让我意识到,在UWC所接受的教育与获得的机会,已经为我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使我能信心满满地去探索更为广阔的世界。曾经,我的计划是回到加拿大,前往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或多伦多大学求学,但现在我坚信,将目标超越舒适圈之外,可能会收获比想象中更大的回报。
DP2这一年,我忙得不可开交。设计科学课程的内部评估、拓展论文、大学申请,还有知行活动的规划,一个个截止日期接踵而至。然而,在这一片忙碌之中,我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这一年的新生们踏入校园时,他们所使用的快递包裹分类系统和崭新的外卖货架,都是我在学生理事会一年来辛勤工作的成果。转眼间,我创办的三个知行也需要挑选新的学生领导者了,这种感觉很不真实,想起第一次举办知行活动的情景,仿佛还是上周的事情。
大学录取结果也如期而至,早申录取结果公布时,我申请的康奈尔大学推迟了我的申请。正当我还没来得及完全沉浸在这份失望之中时,常规录取决定揭晓了。康奈尔大学最终向我抛来了橄榄枝。在深思熟虑后,我决定放弃这个机会,也放弃了我原本作为备选的学校。最终,我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
今年3月底,我们DP2项目周小组踏上了前往河南一所乡镇中学的旅程,去进行一场特别的实践活动。
我们小组成员的一半负责课堂分享,另一半则承担起了重新设计阅览室的任务。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与组员们一起筹划采购布置阅览室需要的材料。说实话,在校园里进行这一系列的规划时,我的心态与对待DP1项目周或是任何其他设计项目时并没有什么不同。
然而,当我们的脚步真正踏上了河南的土地,走进那所中学的校门时,我才突然意识到,这个项目的分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所设计的,将不仅仅是一张图纸,它将化身为现实,成为这里的学生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设计的阅览室方案
我们与组员们一起动手,从组装桌椅到裁剪地毯,每一步都让这个房间逐渐接近我最初的设计构想。
看到这所中学的学生们走进这个空间,欣赏“音乐老师”的钢琴演奏并随之跟唱;他们的美术作品在阅览室的空白墙壁上展出;他们想要阅读的书籍被整齐摆放在我们煞费苦心组装的书架上。
阅览室搭建完成后的效果
看到大家在这个我参与设计和构建的空间里获得快乐,我深刻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可以延伸到他人身上——那些在课堂上不断磨练的技能,通过作业和高中竞赛的历练而掌握的工具,它们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完成任务的范畴。UWC鼓励我推动改变,我在UWC遇到的同学也同样想和我一起推动改变。
午餐时分,我们与学校的学生们欢声笑语不断,我们聊起了他们心中的偶像,以及他们的梦想。我们学习弹奏他们喜爱的歌曲以便在音乐课上教给他们;了解他们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以便在英语教学中引用;在美术课上聆听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规划。总是在常熟UWC校园的草地上或足球场里看到的熟悉的极限飞盘游戏,当时也出现在了李源屯第三初级中学的混凝土操场上。
我和小组成员给学生们上英语课
回到熟悉的校园后,我怀着同样的热情投身于校园里大家关注的热点项目中。这一次,我们的目标是重新设计和改造国际厨房,希望它能变成一个更加舒适且实用的社区空间。我与同伴们一起努力,共同构思了一个既赏心悦目又能满足社区各项需求的设计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极与学校沟通合作,成功争取到了资金和赞助,用以购置自动售货机、各种电器以及大家期待已久的微波炉等设备。
虽然在我毕业之前无法亲眼见证这个项目的最终完成,但一想到自己从对学校建筑设计持有小小的不同看法,到如今能把自己的设计在校园内实现,真的有些难以置信。
我(右一)参与表演同一个世界音乐会
DP2这一年,如同白驹过隙,紧张而繁忙地揭开了序幕,又在不经意间悄悄落下了帷幕。最后一堂哲学课似乎只是眨眼之间的事,最后一个IA(内部评估)的截止日期也匆匆来临又悄然离去。
大学申请结果确认的截止日期紧跟其后,在英语试卷2的考试结束后,我走下体育馆的楼梯,那一刻,我意识到,我经历了跌跌撞撞的高中生活,真的即将结束。在常熟UWC的求学之路,虽然充满了跌宕起伏和挑战,但它却是我人生中无可替代的宝贵财富。
在这里,我收获了与同学们建立的终生友谊,那些更像朋友的老师们给予了我无尽的关爱与指导,课程和课外活动也让我获得了丰富的知识与技能,甚至实现了那些我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和承诺,UWC为我打造了一种我从未敢想象的高中生活。
地球日与社区成员一同参与植树活动
毕业前的最后一天,我和几位同学一同前往虞山书院的桥上观看日出。当太阳缓缓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天际线上时,我深深地感受到,自从FP学年的那些夜晚以来,无论是在个人成长、世界观还是对人性的洞察,自己已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我发现自己对这个小岛之外的生活充满了期待,期待着在UWC的每一段经历都能像在彩虹跑时,玉米淀粉染在白衬衫上一样,深深地烙印在我的人生之中。无论是通过完善社会住房还是深入研究可持续住房,我对建筑的宏大梦想再次植根于居住在我设计的空间里的人们。
当我离开UWC时,我已经成长为一个成熟的高中毕业生,我的技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锻炼。但更重要的是,我身上已经刻下了孩子般的理想主义的烙印,拥有了一份坚定的承诺——为这个世界做些好事,带来积极的改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