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会报名 VR探校 招生信息 在线申请 预约访校 Close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学校内网
支持我们 校历 预约访校
心声
若无理解,焉得和平?若不相识,何谈理解?
莱斯特·皮尔逊

加拿大前总理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太平洋皮尔逊世界联合学院创校支持者

UWC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胸怀整个世界。它独一无二,非常清楚自己的责任。

纳尔逊·曼德拉

UWC名誉主席

已故南非前总统

我们已经实现了我们的梦想,就是为你们创造一个梦想中的学校。请走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他人的梦想!

赵宾

中国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国家理事会理事及常熟世界联合学院董事会董事

香港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 93 - 95

对理想和对有意义人生的追求是UWC最与众不同的特点并且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王颐

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共同创办人及董事会副主席

哈佛上海中心执行董事

加拿大皮尔逊UWC 89-91届毕业生

世界联合学院是1963年在日内瓦创立国际文凭组织的国际学校联合会的十所学校之一。… 今天,全世界超过4000所学校开设了IB课程,IB已成为进入优秀大学的金钥匙。
约翰 · 丹尼尔爵士
世界联合学院国际董事会及理事会主席
世界需要卓越的领导者来应对当今错综复杂的挑战、矛盾及冲突。他们需要运筹帷幄,充分挖掘新的机遇。我们对UWC学生的潜力以及实干的精神充满信心--因此决定加大对UWC的支持。

谢尔比·戴维斯

UWC国际赞助人

谢尔比·戴维斯奖学金计划共同创办人

在国际环境中突显民族情怀 ,在中国沃土上栽培世界之林。

李萍

副校长

中国文化项目总监及虞山书院院长(中国项目中心)

UWC桃李春风 | 我想点燃孩子们心中的火苗

发布时间:2022-10-27

1.png

今年,已是常熟UWC中文系主任
   彭振老师
   从教的第十七个年头了。
   2006年华师大硕士刚毕业,
   他便站上了三尺讲台。
   选择教师这条路并非偶然,
   是个人志向和家庭传承
   共同影响的结果。
   他说:
   “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课堂
   点燃学生对文学和阅读的热情。
   即使大部分学生以后
   不从事相关的工作,
   但能有这么
   一个小小的火苗在他们心里,
   相信他们怀揣的这份
   对文学的热爱会丰盈着他们的人生。”

01 UWC教育理念的召唤

2.jpg

彭老师和UWC的学生在一起

彭老师的第一份工作始于上海中学。在这所多年高考成绩保持全市第一和最早开办国际部的公办学校里,他同时担任高中本部教学和国际部IB课程教学,就这样两头兼顾一晃就是五年。这五年加深了他对国内语文课程和IB中文课程两个不同体系的理解。

“前者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教学内容相对固定。而IB中文课程给我很大的自主空间,灵活度和自由度极高,书目选择、学习内容取决于老师,让我可以有更多的施展我所学到的文学知识的机会。我当时是同年级唯一一位IB中文老师,一个人教一个班,没有教研团队,所以就有很多的自由度和探索尝试。我教的第一届毕业生成绩较之以往有很大的飞跃。也正是在这个碰撞当中,我意识到个人对于IB课程更有感情一些。” 彭老师说道。

后来,彭振老师因家庭原因回到无锡,在无锡市第一中学国际部任教。而因一次偶然的IB官方培训机会结识了在IB中文界颇具影响力的李萍老师(现任常熟UWC副校长)。没想到这为日后与UWC的结缘埋下了伏笔。

3.jpg

图片和李萍老师(左五)以及部分第一届UWC学生的合影

2015年彭老师来到常熟UWC的开放日,一下子就被美丽的校园环境和多元的文化氛围深深吸引,他也再次将目光投向UWC的激励人心的教育理念。常熟UWC创办人及董事会主席王嘉鹏先生曾说:“世界上有两种力量非常重要,一种是爱的力量,另一种是教育的力量,我在UWC发现了这两种力量。”

“让教育成为一种力量。”彭老师在心中不断地揣摩着这句话的含义。也许很多人把对UWC教育理念的关注点放在“联合”上,但在彭老师看来,只有让教育的力量释放出来,才有可能去实现一种联合,如果教育是没有力量的,联合也就无从谈起。

如此宏大的格局观和使命感让彭老师怦然心动,他也因而决定加入常熟UWC的教师团队,希望通过努力真正让教育成为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进而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02 对教育的认知有了质的飞跃

抱着这样的期待,彭老师来到了常熟UWC。在这里,他对教育的认知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提升。

在原来的单向理解中,他和很多人一样认为教育主要发生在课堂中。但在常熟UWC丰富的课外活动的熏陶下,彭老师发现,教育无时无刻无地不在发生。全球问题论坛、以不同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晚会、节日、社团活动、项目周、户外运动、住宿生活等等都是生动的教育场景。环境会对人产生影响,而体验式教育鼓励教育者和学习者尝试不同的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

《礼记·学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也就是教学相长的道理。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面对一批批优秀的学生,彭老师常常深感持续学习的重要性。

“我会始终把自己摆在一个学习者的位置,不断动态丰富自我。我很享受这个过程,UWC让我看到了自己身上还有很多潜能,要不断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尝试。”

4.jpg

和学生合影

当看到有学生中文领悟力没有那么高的时候,他也会时常告诉自己,一个人不可能每一个方面都强,应该努力挖掘这个孩子更擅长的领域,去建立他擅长的领域和中文课程之间的连接,从而增强学生对于学习的热爱和内驱力。这是彭老师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他始终坚信,

“也许我教给他的东西,日后会忘记。但是我传递给他的美好,比如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心灵的滋养,会一直留存在他心里。”

03 别具特色、推陈出新的中文课程

作为中文系系主任,彭老师引领着中文系的老师们在中文的教学上深入钻研、努力创新、与时共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心得。

常熟UWC的中文课程包括(1)IBDP(大学预科课程)的中文课程包括母语非母语。(2)十年级学生开设的FP中文课程,即校本课程。

(一)IB课程特色

彭老师介绍道,在遵循IB课程有统一的原则和宗旨之外,中文系也推陈出新,力求将UWC的教育理念和特色融入其中,主要有以下四个亮点:一是对全球性问题的关注。二是体验式学习。三是教育和社区的融入。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二)校本课程特色

融合创新课程的建设是校本课程的核心特色,融合包含有从理念融合、学科融合和知识融合等多重内涵,还包含着国内课程和国际课程相融合。中文系在这一领域做了诸多积极探索和尝试。彭老师提炼了三个关键词以概括FP中文课程的特点:

01 深入浅出

“深入”是对兴趣的激活,“浅出”则是内容在经过备课团队的精心打磨设计后,力求用一种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现。

02 承前启后

“承前”是对于过往已有的中文学习内容和经验的承接和转变。“启后”是从FP如何更好地为DP做准备,如何为未来的大学甚至更长远的人生的发展做准备。学生需要完成在学习习惯和心态上的转变。

03 大同小异

“大同”是整体上集中备课,步调一致,确保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一致。“小异”是鼓励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用不同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努力追求一个百花齐放的状态。

两个课程的共性在于都以全球性问题引领,以概念性学习驱动,从在内容上做加法转变为在质量上做加法,追求课堂教学的高质高效。

(三)中文教与学融合创新的落地

UWC本身就是一个有着天然融合基因的学校,UWC有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还有一个着眼于全球问题的教育理念,做融合创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好的理念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日新月异的革新。那面对教育的变革,如何应对当前IB理念引领下的大变化呢?彭老师分享了他的三点思考。

01 认知要跟得上

认知是创新的前提,要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勇于进行突破性的尝试,同时也要不断地反思改进。“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这些创新理念的落地需要久久为功的实践。

02 课程要贯得通

横向贯通——学科之间、课程之间要能贯通起来。纵向贯通——看学生从什么课程转换过来的,还有IB从小学段到初中段、高中段的这个架构是怎么样一路延伸过来的。

03 问题要连得起

要能用让学生的学习和现实世界发生关联的问题去驱动和引领。就像讲鲁迅的祝福,讲祥林嫂,那怎么跟现实世界联系呢?女性权利的问题依然是一个值得去关注的一个全球性问题,这也是创新尝试。(相关阅读:常熟UWC中文母语课程的融合创新之路)

另外,通过设计多样的教学专题活动,如Special Learning Program(SLP)、辩论赛、戏剧表演等活动让理念通过实践得到检验。在学校的组织和引导之下,定期的跨部门交流必不可少。利用学校搭建的平台探讨交流对于内容不同维度的解读,让融合落地有更多的可能性。

04 培养母语情怀、树立文化自信

“我们称自己是母语的教育工作者,IB课程非常重视母语权益,我们更应该不遗余力地去保护和推广我们的母语。”彭老师这样介绍自己的定位。

彭老师看到大家可能有个误区,觉得国际学校对于中文的重视是多余的,出国后普遍讲的都是英文。但他认为,恰恰相反,正因为这些国际学校培养的孩子将来要走出国门,承担着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更应该要把中文学扎实,把中国文化钻研透。

北师大教授曾提出“中国的国际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命题,结论是“能在现代世界自由行走的中国人”。这个结论的落脚点在哪里?是“中国人”的核心属性。如果没有了中国人的印记和基因,就会泯然于众人,没有辨识度了。而要烙下这个印记,就需要植根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传承。

5.jpg

带领学生参加研学活动时

现场指导学生进行《芙蓉镇》中的角色再现

培养母语情怀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前提。在学好母语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充分地拥有文化,深入地理解文化,进而自信地宣讲文化。

彭老师说:

“这一代年轻人肩负的使命更重,当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他们更需要有文化自信,而这种自信来源于对文化的深入理解。理解文化要先拥有文化。他们更需要思考的是中华文化今天能为中华民族的软实力提升提供怎样的精神滋养?中华文化能为人类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中国人应该以怎样的面貌与世界相处?”

如何拥有文化?中文系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如讲古典文学,会选像杜甫,苏轼等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杜甫的家国情怀,苏轼的旷达人生态度,能够把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精髓的东西渗透进去。未来你去和外国人对话,你能讲出这样两个代表性的人物,我觉得就很棒了。在有限的课时下,我就重点给你推荐杜甫和苏轼。”彭老师说。

如何理解文化?中文系在课程具体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的灵活度。情境教学法/戏剧教学法/研学游等多样的教学法,都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彭老师说:“我们带学生去翁同龢纪念馆参观,我们讲中国的科举文化,我们讲中国的家风传承,我们讲中国文人的独特选择。比如在东坡书院,就能现场感受一下苏东坡曾经在人生不如意时如何坚持去寻找一种精神慰藉。”

如何宣讲文化?在中文学习上,中文系也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用多种形式宣讲和展示文化。

彭老师介绍道:

“我们的整个十年级的课程,包括DP课程的单元设计,都有三个核心的问题,第一,我从哪里来?第二,我是谁?第三,我们身处怎样的世界?那么这三个核心问题其实就是我们对文化的根的一种寻找,身份归属的一种寻找,对于我们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非常有帮助。”

彭老师说:“我非常欣慰地看到常熟UWC的学生不仅在中文课程的学习上成绩卓越,更感受到同学们发自内心对中文的热爱。”

有一位学生,现在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过第一届“零零国际诗歌奖”双语奖;有一位在读的学生曾和学校的诗歌爱好者一起建了自己的公众号,把不同文化、语言的诗歌翻译成中文,传播多元文化的魅力;有一位毕业生最初在伯克利学习东亚文学和比较文学,后来转到耶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中国文学的经典著作,研究中国古籍拓本;还有一位今年的毕业生,喜欢古典文学,在写拓展论文时研究《楚辞》……

有很多的毕业生回到母校分享他们从中文课堂里收获到的文化自信,曾经的熏陶使得他们如今在大学里能自信地与各国青年分享中国的文化,让来自全世界的学生听到中国的观点和声音。

05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走进彭老师的教室,会看到墙上贴着这样几行字: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度。这些关于如何表达的要求,也是他每天上课身体力行要做的表率。

李叔同说,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因它在传递你心间的声音,绵绵不绝,遂相印于心。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对于我们母语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得有我们的坚持,我们不能因为有些学生一时的不积极、不认真、不主动就轻易放弃”,彭老师说。

6.jpg

在虞山书苑活动上作分享

和教育一样,中文学习也是潜移默化的,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彭老师也建议大家珍惜校园活动中的发言讲话、沟通交流、听说演示等锻炼中文能力的机会。

彭老师还坚持将戏剧和辩论带进中文课堂。彭老师认为,这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教学形式。

“戏剧带来的是身体形体的激活,而辩论带来的是思维思辨的激活。我觉得这两个形式特别好。作为思维教学,跨学科教学,体验式学习理念融合的综合的载体,这些活动激活了很多同学对中文学习的热情。而本身对于戏剧和辩论有兴趣有热情的同学,也是需要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连接的。此外,这类活动还能很好地推动学生社团发展,实现学科建设和社团建设的双赢。不论从学生的直接反馈,还是从学生在活动中的成长来看,事实已经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是行之有效、广受欢迎、反响热烈的。” (相关阅读:桥梁之上——探寻知与行的边界 | IB中文教与学的创新与探索)

学习和教育也不能刻意追求立竿见影,不能操之过急。彭老师认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种平常心态有时候也是需要的,把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做好,不用太功利地一定刻意要达到什么目的。”正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句话,“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虽然是借种树讲做官的道理,但其实放到教育上也一样,要给孩子们一些酝酿期和生长期,不必总是刻意干扰和急于求成,要让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个性健康和谐地成长和发展。

彭老师班上2019届的毕业生Kiki,现在在罗德岛设计学院。她是一个起初对中文没有兴趣,倔强地认为文学无用的学生,在上了彭老师的中文课后,逐渐爱上了中文和文学,后来竟然会想着要当一位浪漫的诗人,并创作了自己的中文诗集。回望自己的中文学习之路,Kiki说,“要特别感谢彭老师。因为他的耐心和对文学的敏锐感受,让我意识到了教育不是刻意求成,而是给予希望。”

06 知困而不懈,只为那心中的火苗

在UWC,除了工作,也有生活。彭老师热爱骑行,经常围着昆承湖骑行,既锻炼了身体,身心也得到放松。他还担任了学生的骑行知行的指导老师,跟着学生长途骑行。彭老师还是UWC男团不可或缺的一员,最受欢迎的演唱是粤语歌,每次登台都受到他的学生的喝彩。他最喜欢的歌是张学友和陈奕迅的《同舟之情》。他也是学校教职工足球队的一员,足球场上经常看到他的身影。

7.jpg

参加足球比赛(左)

8.jpg

在学校组织的中秋节晚会上献歌(右)

彭老师家在无锡,每天往返无锡和常熟要110公里,六点半离家,晚上7点多回到家天已经黑了,这是彭老师的常态。但是彭老师并不觉得辛苦。他说:“这是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艰辛的一面。我只是众多人里的一个而已,很普通。”彭老师觉得遗憾的是没有太多时间陪伴自己的可爱的女儿。但是彭老师心中时常想念着女儿,在课堂上有时也会情不自禁跟学生分享自己女儿的中文学习故事。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彭老师在2015年创办了自己的公众号“振语学堂”——“振作精神、语而兼文、学而有道,堂堂正正。”这个公众号成立的初衷是应毕业学生的要求继续做一些阅读推荐和分享,后来就逐步延伸到教书育人的心得和对中文教育的反思上。(彭老师撰写的新课纲系列文章之一:新课纲关键词——新书单)

9.jpg

在教育大会上作分享

很多人问彭老师为何愿意分享那么多的干货,他淡然一笑说道:“我只是众多母语教育工作者的一份子。我希望整个团队、整个国际教育行业一起进步,这样整个行业的格局才会越来越好。”

适应学生学习的新需求,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本身也是一种知困而不懈前行的尝试。

苏ICP备16015809号-1
Copyright © 2016 UWC Changshu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2016 常熟世联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