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会报名 VR探校 招生信息 在线申请 预约访校 Close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学校内网
支持我们 校历 预约访校
心声
若无理解,焉得和平?若不相识,何谈理解?
莱斯特·皮尔逊

加拿大前总理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太平洋皮尔逊世界联合学院创校支持者

UWC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胸怀整个世界。它独一无二,非常清楚自己的责任。

纳尔逊·曼德拉

UWC名誉主席

已故南非前总统

我们已经实现了我们的梦想,就是为你们创造一个梦想中的学校。请走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他人的梦想!

赵宾

中国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国家理事会理事及常熟世界联合学院董事会董事

香港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 93 - 95

对理想和对有意义人生的追求是UWC最与众不同的特点并且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王颐

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共同创办人及董事会副主席

哈佛上海中心执行董事

加拿大皮尔逊UWC 89-91届毕业生

世界联合学院是1963年在日内瓦创立国际文凭组织的国际学校联合会的十所学校之一。… 今天,全世界超过4000所学校开设了IB课程,IB已成为进入优秀大学的金钥匙。
约翰 · 丹尼尔爵士
世界联合学院国际董事会及理事会主席
世界需要卓越的领导者来应对当今错综复杂的挑战、矛盾及冲突。他们需要运筹帷幄,充分挖掘新的机遇。我们对UWC学生的潜力以及实干的精神充满信心--因此决定加大对UWC的支持。

谢尔比·戴维斯

UWC国际赞助人

谢尔比·戴维斯奖学金计划共同创办人

在国际环境中突显民族情怀 ,在中国沃土上栽培世界之林。

李萍

副校长

中国文化项目总监及虞山书院院长(中国项目中心)

国际学校里一堂好的中文课,绝不该是对外汉语的味道——UWC桃李春风(三)

发布时间:2017-03-02

UWC桃李春风专栏为大家介绍常熟UWC的多元教师团队。本期为大家介绍常熟UWC中国文化项目总监及副校长李萍老师。李萍老师毕业于厦门大学,曾在该校的汉语言文学系执教,之后于香港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语言系任教长达二十年。李老师的学生感激地说:“李老师是一位特别有奉献精神的老师,整个职业生涯都奉献给了UWC和IB中文教育。她教学经验丰富,善于用饶有趣味的亲身经历和明了易懂的语言讲课,从而激发了我们对中文课极大的兴趣。她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的同时,也不忘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教导给学生,引导我们学好自己的母语,打下扎实的文化根基。她的名言‘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将铭记一生。”此文改编自外滩教育记者吴妍娇撰写的采访文章。

2015年本是李老师退休离开香港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的年头,而那时正值UWC首次落户中国内地,李老师这块宝玉几乎是没有一刻耽搁地就被挖了过来,只是这一次在常熟UWC,又有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在等待着她。

常熟UWC在建校之初提出的三大支柱之首,正是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具体而言,学校的所有学生包括外籍学生,无一例外都要修读至少一门中文课。如果说在世界其他地区的UWC,中文课顶多只是一门选修课的话,那么在常熟UWC,IBDP中文课却是一门实打实的必修课,读起来绝对不轻松。当中文课摇身一变成了IBDP语言学科组别中的必修课时,李老师感到肩头的担子着实不轻。

李老师告别香港UWC又挑起了常熟UWC中国文化项目的重担

李老师告别香港UWC又挑起了常熟UWC中国文化项目的重担

中文课成为必修课

事实上,IBDP的课程大纲中明确规定了母语权益政策,认为学习母语是非常必要的,学生需要担当起对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学习和传承的责任,因此必须保证每个学生一定要有自己的母语课程。

在其他的国际学校中,第一和第二语言组别之外的另外四大学科组惯常会受到特别的重视,但是在常熟UWC,却对入读的学生提出了一个特别的条件,那就是每一位学生都必须修读中文课程——作为六门IBDP选科之一。

学校中文系配备最齐全的师资,开放最齐备的、涵盖了所有程度的中文和汉语课程,以适应和满足不同组别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有为中文母语学生开放的中文文学课程和中国语言与文学课程;有为修读过三至五年汉语的学生开设的中文B课程,最大的一个组别,则是为来自几十个不同国家和地区零基础的外籍学生开设的汉语初学班课程。

看惯了会说一口流利英文的中国孩子,再看到常熟UWC校园里的外籍学生,中文说得那么溜的时候,人们忍不住偷偷问起李老师其中的原因。李老师说:“海外学生是根据他们的申请意愿选拔来到中国大陆UWC学校的,他们一定是对中国颇有兴趣,想研究中国,想知道更多关于中国的情况。” 

“你要了解一个国家,了解跟你自身原有的文化经验、文化传统非常不同的另一种文化,语言是很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只有通过语言这座桥梁,你才能抵达和看到河对岸的风景。否则即使过去了,看到的东西也是不真切的,因为你缺乏一个可以交流、可借助来深入了解和理解内里的工具,只能是间接地、表面地观察,就像读书只看翻译作品一样,和读原著的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

另外一方面,作为中国内地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世界联合学院,常熟UWC也想创立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色彩和风格,这也是UWC各个学院保持所在国文化及传统的当然追求。更何况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如此博大精深,学校当然愿意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真实生活,让大家看到它的文化传统中美好的一面,以及这个发展中的国家正在面临着的种种现实问题。这一项本校独有的中文学习政策的出台,也是自然而然顺应了时代变化和UWC运动持续性发展的需求。人人学中文,个个讲中文、用中文,在校园蔚然成风。

所以大家会毫不意外地在这里听到不同肤色、不同发色、不同眼睛颜色的外国学生都在说:“您好,我叫---,我是---国人”, “您今天好吗?”, “我要滴滴打车”, “今天有我快递吗?”…… 他们都在努力尝试和中国同学、中国老师、员工以及到访的客人们做大胆的沟通交流,展示自己。这些外国学生学中文的兴趣,随着日渐频繁的交流越来越浓,因为他们能够从中体会到掌握这门语言的好处,看到学习操练中自己令人兴奋的进步,得益其间,享受其中。

194.jpg

常熟UWC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

两年读完13本经典

熟悉IBDP课程的人都知道,这种国际大学预科文凭课程的学术性极高,而对于IBDP中文母语课程的学生来说,它要求学生阅读的不是传统高中语文课上的一篇篇课文,而是一本本的文学作品,就像大学文学专业的经典作品选读课。在常熟UWC,中文母语的学生需在两年之内读完13本古今中外的作品,不是一般的泛读,而是相当细致的精读。

根据IB课程大纲,阅读作品分为四个模块:

第一部分是外国的翻译作品,在这一部分,李老师本着“要读就读经典”的原则,选择的几乎清一色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如:1954年获奖的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1954年获奖的法语作家阿尔贝特·加缪的小说《局外人》,又比如最新一本是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的《逃离》。

第二部分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唐代的诗歌、宋代的散文以及明清小说,这三部分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最经典、最精华的作品。

第三部分是按文体划分的文学作品,李老师选的是20世纪中国现当代中短篇小说,既包括深刻反映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从封建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现状的现代文学大家鲁迅、林海音、沈从文的作品;又包含了描绘中国1949年政治版图重新划分带来大动荡的白先勇的名著《台北人》。通过这一组作品的研读,旨在带领学生全面了解和重新认识中国过去100年的社会历史变革,看清跨越两个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走向。

而在第四部分中,李老师有意识地引进了两岸三地作家的作品,比如:根据香港作家的作品改编的优秀电影,包括非常著名的李碧华的《胭脂扣》等。这类作品有助于学生们比较分析不同地域作家不同的创作风格,特别是方式各异的传统印刷作品与电子媒介制作两种载体所能达到的不同效用,以及对读者观众形成的不同影响,使之融会贯通,让学生学有所得。

通过这四个部分的组合,不但可以让学生完整地了解自己的母语文化,实现从古代、到现当代再到两岸三地港、澳、台的穿越,同时还跨洋过海去了解20世纪中后期的北美,去回望两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了解西方的社会演变、哲学流派和文学流派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北美人群的生活现状和理想追求。这种学习才真是一种跨年代、跨空间;跨国度、跨民族;跨文化、跨传统的知识的引入和视野的拓展。

像李老师这样有经验的IBDP老师,能够把课程设置成一盘棋,学生通过研读这一份书单,在学习IBDP课程与亲身体验和感受UWC开放而知性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之间,建立起一种最紧密的连接,使得课程学习真正成为帮助学生成长为IBDP课程培养目标中所说的那种:胸襟开阔、知识渊博、富有同情心、敢于冒险的人。

195.jpg

李老师(前左)在中国文化晚会上朗诵古诗

怎么读比读什么更重要

“老实说,在设计书单的时候我还是抱有一份理想情怀的。我想让学生通过这两三年的学习,无论在学术还是其他很多方面都得到成长和滋养。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这是孩子们进入大学以前高中的预备阶段,最后还是要通过考试进入大学的,不能因为过于强调理想主义而忘记现实,而是要让理想照进现实。”

因此,具体到如何教学生读这些经典,李老师的中文课最终还是以IBDP最后的评核标准为指引的,而过往21年成功的经验也的确是最好的证明。

这一切显然离不开李老师曾经在大学文学院学习和工作17年的积累与磨砺。正如李老师所说:“IBDP课程的学术性质与大学文学系的课程实在有太多的相似和相通”。例如:IBDP最后的考核有70%都体现在写作上,所以对写作训练的重视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这也就要求每一部作品必须是精读;而要读懂读通作品,就一定要带出与作品相关的文学史的知识,以便探究其创作产生的语境和条件;又因为IBDP的考核,离不开考核学生对作品的鉴赏分析和评论,所以文艺理论基本知识也是必需的。这样一来二往,一门IBDP的中文母语课,明显已经囊括了大学文学系中的作品选、文学史、写作和文艺理论基本知识四门基础课,彼此相扣,缺一不可。

“拿龙应台教授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文学作品中读社会。’读作品应该培养出一种眼光,一种评说的能力。学生以后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通过IBDP文学课程的训练,都应该能够具备这样一种鉴别的意识和评析的技能,我觉得这是IBDP课程为尚未进入大学的高中阶段的学生们所设计的非常精彩的地方。当然,对于能真正把握和理解IBDP课程设计精髓和要义的高质量的师资的要求,一定是重中之重的。”

对于外国文学翻译作品的教学,李老师也谈了自己的心得。学生学的是翻译作品,但实际上学的是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国度、民族、文化的发展史。诚然,作品往往展示了太多和我们的文化经验完全不同的东西,比如:青少年的成长经历、西方社会中的男女关系、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等等,学生会发现中间有着巨大的差异,有很多现象就中文使用者本人的生活经历而言是无法理解和认同的,老师的引导是:“不同?震惊?这就对了。因为人本来就是不一样的。所以才叫‘世界民族之林’,这个森林里没有哪两棵树是完全一样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多了解,了解的基础上有知识,在最后调研作品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的过程中,去建立一种理解。在理解的层面上,绝不简单论断不同文化之高下优劣,而是懂得认可各自的特色,学会去包容。有了包容才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才能恰当地批判性地发挥:你认为好的可以吸收,你不认可的可以保留自身的看法,但应该要包容,他是他,你是你。你在不断丰富自己中,才可能变成一个有国际视野和胸怀的人。国际视野不等于你认同所有的文化,而是你知道了包容和理解的必须和重要。”翻译作品的研读过程,在李老师的课堂里一直就是争辩最热烈、思想碰撞最激烈、收获最令人欣喜的环节,师生双方教学相长,同学之间互动不断。

李老师办公室的书架

虽然李老师已经过了退休的年纪,但是来到常熟UWC,她依然日日紧张忙碌。在香港任教的时候,她曾经于2010年发起组织过一个“香港IB学校中文教师读书会”,推动全香港IB学校的中文教师们跟随着文学课程指定的母语书单,多读书、读好书,每年三次集中活动,由各校老师们轮流主讲,分享交流。读书会甚而吸引了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远道而来的同行。

“作为一名有34年教龄的老教师,我一直有一种文学情结,总觉得只要你是一名语言教师,即使是教授汉语课,说不定哪一天就从语言跨到文学了,这中间其实只有一线之隔,年轻的老师们应该尽早尽好地装备好自己。更何况说,我的教学经历告诉我:一个有良好的文学专业训练功底和背景的老师,她就是任教于语言初级课程,也能教出和单纯的对外汉语教学完全不同的味道,教出一种浓浓的中国文化韵味来。”

所以来到常熟之后,李老师随即关注并参与到大陆苏沪地区中文教师悦读社的活动中。悦读社的活动在常熟UWC已经成功组织过两次了,参加到这个民间自发社团中来的在册成员已经达到了268名,含括全世界五大洲四大洋的中文教师,对于促进全球华语教学的健康优质发展,势必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年二月,在常熟UWC悦读社再次举办了活动。李老师希望在IBDP中文教学的领域中,努力栽培更多优秀学生、倾力辅助新进教师。

 在李老师的感染下,学生们更加热爱中国文化

197-1.jpg

 在李老师的感染下,学生们更加热爱中国文化

除了教授中文、培养年青的老师,李老师常常润物细无声地向学生传播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他们的兴趣。为此,她开发了许多有中国特色的活动,比如一年一度盛大的中国文化晚会、舞龙、舞狮、龙舟、武术、朗诵、书法、古琴、古筝、中国传统工艺等,每项活动都成为宣扬中国文化的窗口。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吸引了众多中国学生,许许多多海外学生也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

李老师常说,“只有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我要让中国的孩子们懂得,学好中文,不只是一种必要,而且是他们的责任。他们不管将来走到哪里都要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

李老师难得回港含饴弄孙  

李老师难得回港含饴弄孙

2015年香港UWC的两位学生自筹资金、利用业余时间为李老师精心制作了“桃李春风”的纪录片并在香港公映。影片记述了李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为启迪年轻人的心灵的不平凡经历。新华网也对此做了报道,称赞李老师是“跨文化传播的垦荒者”。李老师三十四年为人师,桃李满天下,为了常熟UWC中文项目的发展,她远离在香港和广州的家人,只有节假日才能阖家团聚。她的朋友圈常常分享她每次回到香港与外孙女玩耍的其乐融融的温馨照片。“好想念身边有小外孙女的日子!三十四年耕耘校园,带出了多少百姓家的孩子,而今还需回眸时望小於菟!”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虽然每次辞别家人她是多么得难舍难分,常常自责真不是一个好妻子,好外婆,好妈妈,没有尽到照顾家人的责任,但是为了培养一代一代的来自世界各地的UWC的学生,李老师依然选择了舍小家顾大家。

李老师的言传身教在她的学生身上必将留下深深的烙印,她曾经传播的春风雨露,也将激励更多学生热爱中国语言和文化。同时,李老师的不懈努力也将有助于推动融合中国元素的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教育的发展。


苏ICP备16015809号-1
Copyright © 2016 UWC Changshu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2016 常熟世联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