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会报名 VR探校 招生信息 在线申请 预约访校 Close
English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学校内网
支持我们 校历 预约访校
新闻和活动
若无理解,焉得和平?若不相识,何谈理解?
莱斯特·皮尔逊

加拿大前总理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太平洋皮尔逊世界联合学院创校支持者

UWC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胸怀整个世界。它独一无二,非常清楚自己的责任。

纳尔逊·曼德拉

UWC名誉主席

已故南非前总统

我们已经实现了我们的梦想,就是为你们创造一个梦想中的学校。请走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他人的梦想!

赵宾

中国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国家理事会理事及常熟世界联合学院董事会董事

香港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 93 - 95

对理想和对有意义人生的追求是UWC最与众不同的特点并且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王颐

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共同创办人及董事会副主席

哈佛上海中心执行董事

加拿大皮尔逊UWC 89-91届毕业生

世界联合学院是1963年在日内瓦创立国际文凭组织的国际学校联合会的十所学校之一。… 今天,全世界超过4000所学校开设了IB课程,IB已成为进入优秀大学的金钥匙。
约翰 · 丹尼尔爵士
世界联合学院国际董事会及理事会主席
世界需要卓越的领导者来应对当今错综复杂的挑战、矛盾及冲突。他们需要运筹帷幄,充分挖掘新的机遇。我们对UWC学生的潜力以及实干的精神充满信心--因此决定加大对UWC的支持。

谢尔比·戴维斯

UWC国际赞助人

谢尔比·戴维斯奖学金计划共同创办人

在国际环境中突显民族情怀 ,在中国沃土上栽培世界之林。

李萍

副校长

中国文化项目总监及虞山书院院长(中国项目中心)

祝贺我校张及晨同学获得“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一等奖

发布时间:2017-11-13

恭喜张及晨获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周凯旋基金会主办的第17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一等奖。

11月7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周凯旋基金会主办的第17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举行。今年8月入学我校就读DP1年级的张及晨同学荣获一等奖。我们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祝贺他在追寻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又取得新的成绩。

65.jpg

张及晨(左一)参加颁奖典礼

毕业于哈佛大学天体物理系的常熟UWC董事会副主席王颐,对张及晨同学表示祝贺,“我认真阅读了张及晨同学关于邻近宇宙 Ia 型超新星诞生率的论文,并被论文的严谨和深度所打动。对于 Ia 型超新星的研究对于宇宙论,尤其是暗能量,有着重要作用。作为高中生,张及晨同学所做的研究难能可贵。祝贺张及晨同学所获的奖项,并希望他在UWC期间有更多的研究成果!”

“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创立于2000年,是我国最著名的青少年科技赛事之一。本届活动共有全国各地1919名高中生报名参赛,1156名学生提交申报资料。经资格审查和专家初评,100名学生入围终评。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5名,二等奖35名,三等奖45名。

张及晨荣获一等奖

张及晨同学对物理天文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他连续两年入选全国中学生英才计划,师从清华大学物理系天体物理中心王晓锋教授,并完成了《邻近宇宙中的Ia型超新星诞生率》获奖论文;他还多次在国家天文台实习,参加2017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优秀大学生暑期学校学习,参加中国天文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中恒星与银河系分会场的专题分会报告。张及晨同学还曾经代表国家参赛并多次获得了国际天文奥林匹克、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青少年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奖牌。

张及晨同学把他的兴趣爱好也运用到为社会服务上,他进行了对PM2.5的研究,完成了《PM2.5 雾霾计算器》程序设计,指导其他同学完成《教室风扇改造成空气净化器的效果研究》论文,并在校园里推广。他发起《仰望星空探索宇宙》天文科普公益行动,创建北京市中学生天文联盟并担任联盟主席,后被推选为名誉主席。

这次获奖之后,我们非常高兴对他进行了采访。

笔者:祝贺你获得了“明天小小科学家”奖! 这次获奖有何感想?对未来有何展望或梦想?

张及晨(下称:张):这个奖项是对我个人努力的肯定。2016年初我入选了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共同主办的“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简称“英才计划”),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天体物理中心进行了为期两年学习研究,是将我多年通过学科竞赛等积累下的知识转化应用为科研成果的一次尝试。参赛的目的也是检验自己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和同龄人交流经验。 

本届赛事上张及晨的课题展位

我的研究成果还入围了2017东润丘成桐科学奖总决赛,将于12月11-12日在清华大学答辩,并与国内外知名专家交流,之后将向《科学引文索引》(SCI)期刊投稿。下一步还将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奖赛(Intel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air)等国际级大赛的国家集训队选拔。

在UWC的这两年可能的话,还会再做点相关的课题研究。很多人尤其是大城市长大的人们对天文很陌生,我会尽我所能在UWC以及周边地区传播普及天文知识,让更多人有意识地去仰望星空,我已和苏州市天文学会建立并保持了良好的联系。至于长远的规划,我希望在两年后能申请到美国顶尖的大学。

笔者:请你简单谈谈何时开始对天体物理产生兴趣,一路过来有什么特别难忘的经历体会愿意分享吗?

张:我在天文这条道路上的故事太多了……要全讲出来估计能出本书了吧(笑)。小时候家里有一套百科全书,出于对科学未知的好奇我经常喜欢闲暇时翻看,也不知为什么,就对其中的天文章节最感兴趣,于是其他的部分分册就都在书架上落灰,只有天文卷快被翻烂了。2009年我九岁那年,长江流域会发生一次日全食,我报名参加了市少年宫天文小组的日全食观测团,跟随少年宫的天文老师来到了苏州,希望目睹这次壮观的天象。但谁知天公不作美,当天苏州下大雨,我们没能清晰目睹日食的全过程。但在全食阶段时的几分钟,白天却如夜晚般黑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天又亮了回来。当时对一个孩子来说,好奇心被彻底激发出来。少年宫的天文老师也发现了我对天文的兴趣,于是我就开始学习天文基础知识。半年之后参加了2010年的全国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当时我虽然只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却入围了全国决赛,和中学生同场竞技还拿到了铜牌。八年来,我在国内天文奥赛中的单人获奖牌数量创下历史纪录,也曾以全国第一的成绩入选中国国家队,多次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的舞台上为国争光。

在提高自己知识水平的同时,我也看到了天文科普在国内尤其是中小学的不足。我带领北京市中学生天文联盟中五十多所学校千余名中学生进行科普和学术交流活动,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合作,参与公众数以万计。此外,我还把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引进到了中国大陆,做了点微小的工作。

笔者:外界普遍认为UWC好像更适合文科生,许多毕业生选择去文理学院。你给人感觉更热爱理科,那在UWC是怎样的感受?

张:首先,外界的普遍认知并没有错。IBDP课程的设置中只需要学习1-2门科学(也就是俗称的理科),而且难度与高考理综相比是略简单的。不过数学里有个高等数学,相当于国内大学的理工科需要学的高等数学。IBDP的课程中大部分是我们所说的文科类,而且各科需要大量的写作(包括理科)。我个人确实在来UWC之前是偏理科生的,但我来UWC后也希望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和语言能力。

我觉得理科生来UWC不能说不适合,要看个人想用这两年的时间达到什么目的了。我个人觉得国内普通高中的理科教学质量和知识难度是很高的,像我这种先在国内读完两年普通高中再来UWC,有扎实的数理基础,SAT2数理化就能考满分(虽然说中国人基本都满分吧)。关于中国人数理的水平有个笑话,随便从国内的重点普通高中抽两个高中生拉去比国际科学奥赛都能吊打半个世界的国家队。

笔者:在UWC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在UWC你觉得对你在哪方面有挑战?你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张: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学习生活对于我来说是全新的体验和挑战。同时作为没有上过Pre-DP的DP 1年级中国新生,初来乍到时,不如那些已经读过一年的同年级中国同学了解学校及同学们。不过,我也很快融入了进来,还参与到了学校明年的中国文化晚会的筹备工作中,并担任秘书长。来到UWC后给我感触很深的是,这里的学生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充满热情,这和UWC提供的自由多元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笔者:回到你刚才提到的中国学生数学、科学成绩比外国学生强不少,可是迄今为止中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还不多?你怎么看呢?

张:这个问题好大,我也参与过一些类似话题的讨论,从一个还在学习阶段的高中生的角度很难回答……我的观点应该是有局限性的:首先说中国学生的数理水平比其他国家强很多,我不完全赞同。中国的高中数理课程大纲确实不简单,但也不能说难很多(其他国家我不清楚,据我所知韩国的数理比中国还难)。我在参与国际奥赛时确实能感觉到中外选手一些思想上的不同。中国的选手大多是为了竞赛或升学加分保送而竞赛,而国外的很多选手都是真的自己对这门科学十分感兴趣才会钻研,有些国家的同学对多门科学都感兴趣,甚至能同时参与两到三个不同学科奥赛的国家队,这种情况在中国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从另一方面来讲,我认为我们国家全民的科学素质还有待提高,科普工作近年来也已经加强了很多,当然做的还远不够,我也一直在尽自己所能积极参与科学普及。从科研的角度来看,我们国家现在对科研的支持力度有了很大的改观,也有了一些世界领先水平的学术成果,如“量子通信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等,但从获“诺贝尔奖”这件事上来讲,我相信中国以后肯定还会有的。讲个真实的故事,2015年我在北京进行奥赛国家队集训时,一位教生物的北师大教授同我们讲:“中国人想得诺贝尔科学奖,起码还要再等上十年二十年。不信咱们就等着看。”结果就在那节课下课前几分钟,大家的手机上就陆续弹出了“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头条新闻。

笔者:谢谢你接受采访,再次祝贺你,祝你在科学的道路上再攀高峰!

苏ICP备16015809号-1
Copyright © 2016 UWC Changshu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2016 常熟世联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