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会报名 VR探校 招生信息 在线申请 预约访校 Close
English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学校内网
支持我们 校历 预约访校
心声
若无理解,焉得和平?若不相识,何谈理解?
莱斯特·皮尔逊

加拿大前总理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太平洋皮尔逊世界联合学院创校支持者

UWC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胸怀整个世界。它独一无二,非常清楚自己的责任。

纳尔逊·曼德拉

UWC名誉主席

已故南非前总统

我们已经实现了我们的梦想,就是为你们创造一个梦想中的学校。请走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他人的梦想!

赵宾

中国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国家理事会理事及常熟世界联合学院董事会董事

香港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 93 - 95

对理想和对有意义人生的追求是UWC最与众不同的特点并且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王颐

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共同创办人及董事会副主席

哈佛上海中心执行董事

加拿大皮尔逊UWC 89-91届毕业生

世界联合学院是1963年在日内瓦创立国际文凭组织的国际学校联合会的十所学校之一。… 今天,全世界超过4000所学校开设了IB课程,IB已成为进入优秀大学的金钥匙。
约翰 · 丹尼尔爵士
世界联合学院国际董事会及理事会主席
世界需要卓越的领导者来应对当今错综复杂的挑战、矛盾及冲突。他们需要运筹帷幄,充分挖掘新的机遇。我们对UWC学生的潜力以及实干的精神充满信心--因此决定加大对UWC的支持。

谢尔比·戴维斯

UWC国际赞助人

谢尔比·戴维斯奖学金计划共同创办人

在国际环境中突显民族情怀 ,在中国沃土上栽培世界之林。

李萍

副校长

中国文化项目总监及虞山书院院长(中国项目中心)

常熟UWC十周年,十个生命的回响与远行 | 校友说

发布时间:2025-11-07
0.gif

十年,足以让一颗种子长成大树,让一个理想落地生根。


常熟 UWC 的十年,最深刻的成果,正是那些浸润于其理念、继而奔赴世界各个角落的学生。如今,他们散落在医学、教育、公共政策、农业、艺术等广阔领域,践行着各自的志业,如星辰般闪耀。


在此,我们聆听十位校友的讲述。这些不同的故事,都在回应同一个核心问题:常熟UWC的教育,在一个个具体的、年轻的生命中,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1.png
李思源


2.png
2017届 | 维克森林大学博士在读

“生命给予我们的,

终将被我们用来给予生命。”


八岁罹患罕见癌症——骨肉瘤,与拐杖相伴成长,李思源的人生剧本一开始就充满挑战。在常熟UWC,一个关于“特权”的游戏让她顿悟:自己所拥有的健全的身体,获得的教育机会已经是很多人无法企及的幸运,她意识到自己要学会利用资源去帮助别人。在云南山村的项目周,她目睹了医疗资源的另一种匮乏,这推动着她从想成为一名医生,转变为能惠及更多生命的医学研究者


3.png▲李思源在美国维克森林大学

再生医学院年会


如今,她在维克森林大学再生医学研究所攻读博士,专注于研究骨骼和软骨组织的再生,用来弥补修复骨软骨损伤,并在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上为罕见病儿童发声。童年的患病经历没有限制她,反而让她独一无二。


“疾病固然是痛苦的,但它也教会了我们乐观勇敢的精神、锻炼了我们坚韧不拔的毅力,锤炼了我们永不言败的斗志,让我们更加珍视生命,并用自己的力量去温暖和帮助他人。”


4.png

▲2024年,李思源在巴尔的摩

参加生物医学工程年会(BMES)




5.png
周华昊


6.png
2017届 | 谷歌产品经理

“UWC给我的不是一张世界地图,而是自己绘制地图的勇气与罗盘。”


作为常熟UWC的创校生,周华昊的旅程始于一次冒险。距离申请截止仅剩三天,他发现了这所学校,毅然放弃了北大自主招生的面试机会。刚入学UWC,一次因语言障碍受挫后,老师给了他一个温暖拥抱,带他回家喝茶聊天。


“在我以往了解到的观念里,教育是让人变得聪明,变得更有知识,但是在UWC,我体会到,教育是让人更有勇气,更有同理心。” 这种对人的温度的感知塑造了他日后诸多的选择。


7.png

▲首届Mini-UWC团队合影



从发起Mini-UWC学生自营夏校,再到如今在谷歌DeepMind探索AI前沿,在差异中建立理解,在合作中推动创新。驱动他的始终是UWC点燃的那份对世界本身的好奇,以及一种深刻的自知:“我的文化只是众多文化的一种,我的经历只是诸多体验的一种,这让我既自信又谦卑,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自处并探索。


8.png

▲周华昊在耶鲁大学与UWCer的合影


从好奇少年到AI航海家,他是技术的探索者,更是社区的建造者。UWC赋予他绘制自己地图的罗盘,和在未知海域独自启航的勇气。


9.png

▲周华昊在谷歌




10.png
聂蕴哲


11.png
2018届 | 清华大学博士在读

“我选择真实的人生,

连同它全部的重量与光芒。”


在常熟UWC的哲学课堂上,当“体验机”的设想被提出——一个能提供完美虚拟快乐却脱离现实的世界——聂蕴哲选择了拒绝。他意识到,真实的生命体验远比享乐更为珍贵。人生的意义,正在于脚踏实地地去感受、去碰撞、去经历,哪怕其中包含困惑与艰难。


与五个不同国籍室友朝夕相处的文化碰撞、组织活动时的忙碌与探索、共同发起面向全国高中生的科技夏令营,构成了聂蕴哲选择真实人生的注脚。


12.png

▲聂蕴哲作为创始人在首届哥伦比亚中国论坛

的开幕式上发表演讲


从常熟UWC出发,聂蕴哲先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求学,却始终未曾远离对祖国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在哥大,他创办了首届哥大中国论坛;在哈佛,他筹备了第四、五届哈佛肯尼迪中国论坛。他深入开展调研,最终完成了一份92页关于中国产业政策的硕士论文。


13.png

▲聂蕴哲在哈佛肯尼迪学院


如今,作为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博士新生,他重新审视自己的初心:“是回到中国的土地上,把握现实问题;是走进学术的大海,勇敢地远航;是以金融学研究为桨,以家国情怀为帆,驶向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征途”。


14.png

▲聂蕴哲在清华


从UWC的理想主义者,到将学术扎根于中国大地的研究者,他完成了一次从“观世界”到“建世界”的回归。




15.png
杨桐桐


16.png

2019届

心理学教师 & 曼荷莲学院校友


“我曾是被点燃的火焰,如今我选择成为守护火焰的人。”


从常熟UWC的学生到常熟UWC的教师,杨桐桐完成了一个关于教育最温暖的循环。深受国画启蒙与UWC多元文化滋养的她,如今在课堂中,将心理学知识与跨文化理解融为一体。


17.png

▲2018年的中国文化晚会舞台上,

杨桐桐参与的书法国画知行合作表演


她的心理课程没有标准答案,都被设计为平等、开放与思辨的研讨课。她还会让学生随机配对,聊聊最近爱听的歌,因为她深信真正的思维碰撞始于真诚的人际连接。


18.png

▲杨桐桐在常熟UWC

十周年校友聚会作分享


教育最美的时刻,不是你教会了他们什么,而是他们眼中迸发出你自己曾有过的好奇火花。”从学生到教师,她的角色变了,但使命未变:把当年UWC点燃我的好奇之火,小心翼翼地传递给下一个灵魂。




19.png
Bertha Tobias


20.png

2020届 

罗德学者 | 牛津大学博士在读

“年轻人完全有能力勇敢追梦,甚至创造改变。”


16岁时,来自纳米比亚的Bertha获UWC录取却因家人反对而与梦想失之交臂。一年后,她再次递交申请,终于来到了常熟。这段曲折的追梦经历让她深信:只要坚持,终将抵达。


在常熟UWC,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2018年,挪威国王和王后访校时,她作为DP1学生代表在全校大会上的演讲,以及获得意大利UWC校友莫文蔚捐赠的助学金的时刻。


21.png

▲2018年,Bertha在莫文蔚

苏州演唱会现场获得助学金


在常熟UWC,我发现每个人都散发着强烈的使命感,对未来充满热情,都相信他们能为这个世界带来积极的影响。” Bertha也想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推动改变,她希望为纳米比亚的进步与发展切实贡献力量:在关注到家乡的年轻人缺乏创新创业支持时,她通过大学的资助打造了自己的电视节目《Spotlight》。节目聚焦纳米比亚本土企业家的奋斗故事,在纳米比亚最大电视台播出,为更多青年人点燃了创业的热情。 


22.png

▲Bertha担任《Spotlight》

的制作人和主持人


2024 年,Bertha以罗德学者的身份赴牛津大学深造,开启了学术深耕之路。她目前正在攻读地理与环境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国家需求 —— 聚焦企业权力如何塑造纳米比亚新兴近海石油工业的劳动地理格局。此外,她还担任牛津大学非洲社团主席,策划举办 “牛津非洲论坛”,为非洲青年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23.png

▲Bertha在牛津


从UWC追梦人到在牛津攻读博士学位,Bertha将个人理想与她的祖国发展紧密相连。她的每一步,都在践行着将学术研究转化为国家发展动力的承诺,展现着新一代的智慧与魄力。




24.png
黄新悦


25.png
2021届 | 牛津大学校友

“我曾专注于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直到UWC让我看到,我的坐标系应当与更多人的命运相关。”


在常熟UWC,黄新悦逐渐理解了作为全球公民的意义。


26.png

▲2018年的UWC Day


在河南支教期间,她直面教育资源的差距;与自己的马拉维室友夜谈时,她理解了文化差异背后共通的人性悲欢,这些经历让她无法再满足于仅仅成为一个优秀的学者——那些原本抽象的全球议题,在她眼前变得具体起来,推动着她走出自我的小天地,走向更广阔的视野。学术于她,不再是象牙塔里的智力挑战,而是理解并为世界带来积极影响的工具。


27.png

▲2018年,黄新悦和同学们一起前往

河南思源学校参与项目周活动


UWC教会我,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成为一个能够推动积极改变的全球公民。这段经历的影响将持续伴随我未来的每一个选择。” 


这股力量推动着她从帝国理工的生物科学,走向牛津大学的全球健康建模。她的学术研究,始终聚焦于疫苗公平、公共卫生资源分配等最迫切的全球性挑战,致力于将学术工作与更多人的健康与福祉相连接。


28.png

▲黄新悦在牛津实验室




29.png
徐千里


30.png

2022届 | 康奈尔大学大四学生


“在无人小径上,我找到了自己的旷野。”


当众人奔走于各类活动时,徐千里选择在校园一角的四方田里,弯腰翻土。作为园艺知行唯一的新生,他曾休学一年,在浙江、江苏的农场,亲手触摸到土壤的退化和生物的流失。


31.png

▲2022年,徐千里和同学

在校园田地上的合照


如今在康奈尔,他专注于可持续的土壤与作物系统管理。在土壤健康实验室,他不仅开展研究,更参与7次面向本地社区的宣讲,用“实地浇水演示”这种直观方式,向种植者展示覆盖作物如何提升土壤健康与气候韧性,并倾听他们的实际困难。


32.png

▲2024年,徐千里和同学参加

美国土壤学和作物科学学会年度会议


如果说在常熟UWC小岛种地曾是我的兴趣,那么现在它真的就是我的专业了。我体会到了农学里的美感和诗意,也明白了农业科学家除了研究之外,还有向土地和种植者传播知识的责任。


徐千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与道路,UWC也支持了他的离经叛道,更让他领悟到,多样性也意味着人生路径的多元化。他的路在田间,也同样通向一个繁花似锦、可持续的未来。


风与地的年轮
作者/徐千里

我在这里,种了三年的地,

此刻,就让我来讲述,

我所见的,

美好的万物万象——


可得感谢温暖的东风啊,

它轻轻唤醒,沉睡一冬的土地。

农人披着晨光播种,

田野悄添新绿。

兔子,松鼠,小鹿,和加拿大鹅,

春意萌动,万物始荣。

只有苹果花还在枝头瑟索,

是不是在担心,

那迟到的,春日晨霜?


夏季的南风,漫步山野,

山门夹道,山谷又似醉汉蹒跚。

但南风毫不在意,

一挥手,

便为它们披上苍翠的外衣。

出门走走,沐浴阳光,

多流些汗——

这样,湖风才会更加清凉,

冰酒痛饮,更加舒爽。


西风低低掠过秋日原野,

翅膀夹着收获与果香。

金色的田野上,

是如太阳般金黄的麦穗,

还是如麦穗般金黄的太阳?

酸汁变甜,

新酒浸润木桶的肌理。

让我们举起酒杯,

致意——

向着澄澈的晴空,

与万古的长风。


北风啊,那样寒冷,

那样泠冽。

它在林中浅睡,

银白色挂满枝头。

水天一色,万籁俱寂。

可千万别说它无情,

冰封的土地里,

正在孕育新的希望。

而我是知道的,

这北风,其实也不喜欢冬日,

它的心中,

也藏着一个关于春天的遐想。


四季变换,四风流转,

这一切的繁荣,并不归功于我。

我只是个讲故事的。

但田壤、植物与高天,

农人、学生,还有教授……

如果没有我,没有我们——

又有谁会去把这一切,

去观察,去记录,去讲述?





33.png
阿皮史格


34.png
2023届 | 贝茨学院大三学生

我走过的路,是无数双手托举的桥。我的使命,就是成为别人的桥。”


从彝语母语到全英文课堂,从西南边陲到世界舞台,阿皮史格的成长是一首关于跨越的诗。在UWC,他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世界”的含义,语言、信仰、肤色的差异交织成人类共同的呼吸与共情。那些挑战与不确定,成为他生命中最温柔的导师,让他学会在困境中依然微笑,依然相信美好。


35.png

▲UWC日,阿皮史格和同学的合影


重拾自信后,他组织爬山露营,将彝族环保理念化为行动;考取美国心脏协会导师证书,成为急救知行核心成员。“在中国,每年有近五十万人死于心脏骤停。我想让中国急救普及率上升1%”。他还组织文化交流活动,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分享彝族文化。


如今进入美国贝茨学院,他说:UWC的教育理念已成为我的一部分,和我同游世界,让我深刻理解真正的成功不是被世界认可,而是让世界因你变得更好。” 他继续搭建着教育的桥梁:在缅因州担任教育志愿者,为凉山和也门的学童线上授课,暑假回国参与公益夏令营,走进县乡学校做分享。他希望用自己所学,让更多偏远地区的孩子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和被看见的机会。


36.png

▲在美国学习期间,

阿皮史格和同学一起徒步


UWC为他打开了一扇门——那扇门后,是未知、辽阔与无限的可能,这一场灵魂的觉醒和命运的改变,照亮了他在人生路上每一个犹疑的瞬间,成为持续一生的力量。“UWC给我搭建的舞台让我学会仰望,勇敢做梦,也让我深刻理解脚踏实地,做一个实践者。”




37.png
傅亿航


38.png

2024届 

宾夕法尼亚大学大二学生


“当世界习惯于喧哗,我选择在静默中寻找最响亮的公平。”


在傅亿航看来,常熟UWC带给他的最深刻影响,是植根于心的“关怀精神”。在校期间,他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与本地残障人士共同设计便于他们日常使用的辅助器材。这段经历不仅深化了他对弱势群体需求的理解,也启发他创办了首个手语知行项目,希望从校园开始,推动师生关注聋哑人群,促进“听人”与聋哑人之间的交流。


39.png

▲傅亿航创办的手语知行,成员合照


参与模拟法庭活动的经历,让他关注到聋哑人的法律权益,进而前往专为聋哑人提供法律支持的律所实习。实习中,他目睹一位聋哑女孩因沟通障碍难以维权,深受触动,更坚定了为无声者 “发声” 的决心。


在校园内,傅亿航还发起“止戈”武术知行,与文化晚会上的国际生同台演出,传递“以武止戈”的和平理念。他与同学们共同推动“Special Meal”倡议,鼓励大家跨越舒适圈,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共进晚餐、真诚对话,加深彼此的理解与联结。在项目周,他走上南京街头,身穿贴满标签的浴袍,邀请路人撕下他们厌恶的刻板印象......


40.png

▲傅亿航在宾大的创业团队


如今,傅亿航在宾大主修数学和PPE(哲学政治经济学),他的心中始终燃烧着那份在常熟UWC被点燃的关怀他人的火焰。他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发起一项创业项目,专注于开发便于视障人士使用的网络内容与软件工具,致力于打破信息使用的障碍。改变世界,或许始于一个手势,一场对话,一次为弱势群体发出的呐喊——傅亿航正以自己的方式,将关怀转化为行动。




41.png
Lulwa Hasbini


42.png
2025届 | 香港大学大一学生

如果你感到自己的声音不够响亮,那就去创造一个让每个人都能发声的系统。”


在常熟UWC,来自黎巴嫩的Lulwa,将个人的文化背景转化为联结社群的建设能量。她主导策划了以“超越已知”为主题的中东与北非文化周,致力于打破外界的刻板印象;当家乡爆发战争,她在全球议题论坛勇敢发声,提醒同学们:关注并参与全球事务,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当选College Council (校园理事会) 的核心成员后,她更成为了连接学生诉求与学校资源的桥梁,系统性地为不同背景的个体创造发声与连接的空间。


43.png

▲Lulwa在中东与北非开幕式上担任主持人


而常熟UWC赋予她的建设者角色,并未止于校园。连续两个暑期,她与UWC校友携手深入肯尼亚担任支教志愿者,将“多元共融”的理念付诸跨社区的实践。这些经历让她领悟,真正的协作共赢,源于对差异的尊重与运用。


目前,Lulwa在香港大学攻读人类发展与国际关系专业。在常熟UWC的经历,让她对全球理解和社会责任满怀热忱。在大学,她继续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交流,深化对国际议题的理解,期待为日后投身黎巴嫩外交事业做好准备。


44.png

▲Lulwa在香港大学






十年回响,振翼远行。


过去十年,2800多位校友从昆承湖畔出发,走向世界各地。


我们记录的这十位校友,正是这群人中的一个缩影——他们的故事始于同一片湖水之畔,如今在地球的不同角落,续写着勇气、包容、理想与行动的篇章。


他们好比那向着不同明亮方向生长的一棵棵树——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当这些回响交织在一起,便构成了常熟UWC教育最动听的答案。






-End-



苏ICP备16015809号-1
Copyright © 2016 UWC Changshu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2016 常熟世联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