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会报名 VR探校 招生信息 在线申请 预约访校 Close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学校内网
支持我们 校历 预约访校
心声
若无理解,焉得和平?若不相识,何谈理解?
莱斯特·皮尔逊

加拿大前总理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太平洋皮尔逊世界联合学院创校支持者

UWC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胸怀整个世界。它独一无二,非常清楚自己的责任。

纳尔逊·曼德拉

UWC名誉主席

已故南非前总统

我们已经实现了我们的梦想,就是为你们创造一个梦想中的学校。请走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他人的梦想!

赵宾

中国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国家理事会理事及常熟世界联合学院董事会董事

香港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 93 - 95

对理想和对有意义人生的追求是UWC最与众不同的特点并且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王颐

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共同创办人及董事会副主席

哈佛上海中心执行董事

加拿大皮尔逊UWC 89-91届毕业生

世界联合学院是1963年在日内瓦创立国际文凭组织的国际学校联合会的十所学校之一。… 今天,全世界超过4000所学校开设了IB课程,IB已成为进入优秀大学的金钥匙。
约翰 · 丹尼尔爵士
世界联合学院国际董事会及理事会主席
世界需要卓越的领导者来应对当今错综复杂的挑战、矛盾及冲突。他们需要运筹帷幄,充分挖掘新的机遇。我们对UWC学生的潜力以及实干的精神充满信心--因此决定加大对UWC的支持。

谢尔比·戴维斯

UWC国际赞助人

谢尔比·戴维斯奖学金计划共同创办人

在国际环境中突显民族情怀 ,在中国沃土上栽培世界之林。

李萍

副校长

中国文化项目总监及虞山书院院长(中国项目中心)

时间、自然与文化的融合共生:常熟 UWC 的建筑美学

发布时间:2025-10-22
banner.gif

一所伟大的学校,绝不是远离民众和社区的一座孤岛,而是整个人类文明脉络的自然延续,环视全球各地那些卓尔不群的校园建筑莫不如此。它们往往超越单一的育人功能,化身为城市客厅和文化地标,成为社群价值融合的催化剂。 


作为在昆承湖畔上伫立了十年的岛屿校园,常熟UWC更像是融建筑、自然、教育理念与人文精神于一体的一件艺术品,一场关于教育空间本质的哲学思考与建筑实践的创新性突破。在这里,江南园林的古色古香与现代建筑的简洁鲜明相得益彰,苏式的花窗,徽派的马头墙,古朴庄严的百家坛,天人合一的月亮桥,开窗即景的宿舍楼,带着罗马议事厅气息的图书馆......


image_2.png


常熟UWC建筑群的总设计师,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弟子——莫平,在参与整个建筑群的设计中把自己对UWC教育理念的理解巧妙融入每一个设计细节,希望来自全球的青年学子能够获得独一无二的、富有创造性的求学体验,激荡观念,启迪哲思,孕育理想。


时值创校十周年,我们与莫平设计师展开对话,回忆、探寻并梳理了常熟UWC建筑群带给教育界以及这个时代的四点影响。




VR 云探校全新上线,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

线上感受常熟 UWC 的建筑美学。

image_3 (2).png



影响一:

将教育理念自然

融入学校空间和场景


学校建筑应该是教育理念的一种最直观的表达,一种超越国别和文化的独特符号,而不仅是满足某种功能的华丽容器。常熟UWC建筑群的一大创举,就是将教育理念自然沉浸到学校空间和场景中,大象无形,润物无声。 


image_5 (1).jpg


UWC的教育理念源自“世界大同”的理想,强调跨越文化、国家、信仰的相互理解与合作。当时,莫平设计师刚一接触创校团队,就被这一理念深深打动,引发情感共鸣:


image_6.png

天下大同,一个美好象征,人类共处地球村,同气连枝,命运与共,唯有用善意与智慧为舟楫,相互尊重,平等对话,才能拥有未来。我很有兴趣做这件事! 

image_7 (1).png


image_8.png

▲校园设计手稿图


围绕这一教育理想,莫平尝试在相互碰撞的各种力量中寻求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新与旧、本土与全球、个人与社会的共生,将UWC的使命和价值观融入图纸中。


一个极具创造性的思路是,他将“世界大同”这一浪漫提法转换为“树与地球村”这一易懂明了的空间隐喻:一粒树的种子从地球上破土而出,生长出树干、树枝、树叶。树干代表各大洲,树枝代表各个国家,树叶代表每一个人,所有人寄养于此,被照耀在同一片阳光下。 


image_9.jpg


在莫平的审美意向中,整个岛屿如扇形一样展开,一条大道像树干一般穿过岛屿,以小城镇的紧凑规划及贯通方式连接各主体建筑,形成树干、树枝和树叶。


在这棵枝繁叶茂“大树”的大隐喻里,又层层叠叠构建各种小隐喻——比如学校主入口是一个八角形开放式广场,象征全球青年学子从四面八方联袂而来,毕业后又从这里走向世界每个角落。


image_10.jpg

▲学校主入口


广场中间有一个类似古人祭祀用的、从空中举起来的神坛“百家坛”,寓意百邦一家,百家争鸣,一个开放的平台、一个圆桌会议;百家坛每天迎接太阳的东升西降,收纳一年四季不同角度照射而来的阳光...... 


image_11 (1).jpg

▲百家坛


莫平特别强调“光”的象征意义:光,象征知识、真理和开放的视野。它照亮物体,赋予“看”的能力,让人的心灵始终保持“向外迎接”的积极姿态,这也与耶鲁大学的“Lux et Veritas”(光与真理),牛津大学的“Dominus illuminatio mea”(“主是我的光明”),哈佛大学的“Veritas”(真理)遥相呼应,异曲同工。 


对“光”的重视贯穿各大建筑的细节。设计宿舍楼时,莫平坚持每个房间要有窗户,即便四人一间也必须确保每个学生拥有一张临窗的书桌,享受同样的自然光,促进平等交流。


0.png

▲宿舍楼 (左)


阳光普照,让每一片“树叶”都可以获得阳光,产生光合作用;设计图书馆时,莫平认为应该有一处可以透进自然光的,宽敞、开放的空间,让学生享受学习乐趣,激发对话,思想汇聚以及批判性思考...... 


1.png

▲图书馆


莫平称这一系列设计灵感来自fractal(“分型理论”)——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将“树与地球村”的隐喻贯穿其中,体现“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设计哲学。


这也是很多朋友观览常熟UWC感到无比惊奇的原因——尽收校园无限景色于眼底,感受不同角度视觉效果的同时,他们发现,各建筑之间始终保持一种对称或互相呼应、协调一致的关系,而大路和小径总是不期而遇,无限可能的环形设计在这里延展交融。 




影响二:Open For All——

让建筑与时间、自然共生长  


把设计交给时间


莫平一直强调场景空间的延续性和生长力,让建筑“退位”,让自然成为主角——设计师不要试图征服自然,而是“Open For All”,彻底打开,目光谦逊地让建筑成为自然的配角、背景和守护者,允许植被、小草、灌木、沼泽等自然元素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重新征服校园,占据主要空间,再次成为主宰。 


2.jp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为此,当年他不惜埋下各种伏笔,也成功预见了常熟UWC十年后树木生长、万物葱茏的景象。 


这种非完成态的设计,本质上是将校园看成一个有机生命体。“设计的一些主要元素恰恰需要十年完成,交给时间来完成。”莫平说当我们把“校园”拆解为校和园,唯有把“园”做出来,“校”才能立起来,自然才可能卷土重来征服人类世界。


莫平这种“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生态哲学深受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影响,尤其受一代园林宗师陈从周先生“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无大便无小,无小也无大”的影响。这也是他坚持在昆承湖中另辟一小湖的深意:以一架桥巧妙划分湖面,桥隔舟联,小湖与大湖彼此依存,小中见大。


8.png


这种尊重自然、融入自然、让位自然的设计,既有对建筑生命的独特理解,也是对自然的极大尊重。在漫长的设计生涯里,得以用心设计一组建筑群,融入自然、融入时间、融入文化,这无疑是一名设计师的幸运。 



把留白交给来者 


“我希望我的建筑不是Look at me,而是I am with you。这座校园不是为了被凝视而存在,而是为了融入每一个使用它的人的生活,成为他们记忆的一部分。” 


9.png


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不断生长的学校,它的建筑在生长,园林景观的植物在生长,办学理念和对教育的认知也在生长,这就需要留白,留给时间,让使用者有创造的可能。


为此,莫平在校园中留下多处“空白”,不为当下所用,而是留给未来。他设想,十年、二十年后,校友们会回归母校,捐赠并建设新的研究中心、艺术空间、科技实验室……这些建筑将在预留地上“万物生长”,延续着校园的生命力,孵化新的局面和可能。 


10.png


十年后,当莫平重返这片湖畔,无比激动。他发现,那些他曾经预留的空间,早已被学生们以充满创意和生命力的方式激活。当年那一块未曾界定功能的边庭院落,如今已成为学生自发组织的露天剧场和诗歌沙龙场地;那些在连廊下刻意留白的灰空间,摆上了全球学子的手工作品和跨文化海报;甚至一些灵活的架空层也被学生社团用作临时布展、文化工作坊和小型论坛的场所...... 


最令他感动的是,后辈们并没有等待校方分配用途,而是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理解、诠释并进一步丰富了这些空间。他们在他的建筑里读书、争辩、庆祝、静思、创作,接住了他十年前就丢出来的“包袱”,跨越时空,完成了一次设计者与使用者的灵魂默契和精神交流。这意味着设计者十年前所寄托的价值观——自由、自主、信任与创造,已被后来者真正接纳和延续。 




影响三:

灵活、开放、多功能的

空间指向“学习力” 


在常熟UWC建筑群的设计中,莫平尤为强调空间的开放与互联。他通过建筑的轴线控制与空间层次安排,将交通流线与景观轴线融为一体,实现了建筑、室内与外部景观的有机渗透。各类灵活、开放且多功能的空间,配合精心设置的交汇点和透明界面,为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学子创造了大量自然相遇和交流的可能。 


11.png


更深远的是,这些设计隐藏着对平等理念的诠释: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也不设定固定的中心与边缘,空间自身就成为民主、平等价值观的载体。


例如,莫平面向虞山书院设计了一座扇形台阶露天剧场(amphitheater),背景是昆承湖与传统书院建筑。夜晚常有演出在这里举行,学生们环坐围观,背后是灯火点亮的中式屋檐,仿佛中西方古典文明正在隔空对话。


12.png
13.png

▲露天剧场


图书馆内的弧形台阶,打破传统台上台下的讲座模式,任何人都可站至中心发言,象征平等与对话,颇具苏格拉底式的启发意味。其设计灵感同时来自古罗马元老院围议和中国圆桌共餐的传统,不设尊卑席位,鼓励所有人平等交流。


14.png

▲图书馆


走廊与通道中多处设置交汇点,学生们行走间便可瞥见彼此——有人在游泳、打球,或围拢讨论……形成一种“蒙太奇”般的视觉互动。连接剧场与体育馆的架空廊道尤为受欢迎,上方是形体教室,下方可见泳池水面,动感盎然、生气蓬勃,莫平称之为“可见的学习社区”——它让学生始终感知到他人的存在与活动,避免疏离与“局外人”心态的产生,并进一步确信——“我”就在这里。 


这一理念也延续至开放式舞台的设计。不同于常规剧场所有座位统一面向舞台,莫平将座席排列成类“凹”字形,使观众不仅能看向表演者,也能彼此照面。这样的布局极大地促进了多维互动,打破了单向观看的观演关系,更强化了共享与参与的仪式感......


15.png

▲剧院


这些层出不穷无处不在的智慧设计,也自然协助了常熟UWC所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向老师学、自学、向同学学——尤其是向同学学。来自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在这里碰撞、摩擦,互相启发,跨文化背景下的同辈学习成为最珍贵、最具力量,也最不可替代的教育资源。 





影响四:

开创了文化自信的国际表达方式 


在建筑风格的抉择上,莫平并未趋从于流行的国际化、现代主义范式,而是坚持并从容回归中国传统和江南水乡的语汇: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庭院深深。


当然,方案初始,这一取向并非没有争议。有人主张以鲜明的国际化传递中国对外来文化的包容,而更多人则认同莫平的设计理念——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教育,应植根于清晰的文化自觉。来自世界的学子应该体验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而非又一处西式空间。 


16.png


正是在这一理念引领下,诸多如今已成经典的校园景致得以诞生—— 


虞山书院,在现代建筑体量之上轻盈地融入江南檐口线条,素墙乌瓦,围合庭院、静倚水榭、点缀亭台,既有苏园雅韵,亦具简约疏朗的当代气质;昆承湖畔那一湾月亮桥,小桥流水,悄然将现代校园建筑与传统水乡风格的虞山书院相连,如一阕水间小令,隐喻“人生如月,亦有圆缺”;一些景观设计,则巧妙融入花窗、竹影、置石等元素,以新中式美学的笔触勾勒一幅隽永江南长卷......


17.png
18.png
19.png
20.png
21.png


于国际化语境中坚守中国文化主体性,常熟UWC让世界学子深度沉浸于东方美学的语境深处,证明了地域特色与世界性得以相生相成的奥秘,正源于对人类文明共通性的深刻表达——所谓“民族的,即是世界的”,在这里得到了诠释。  


学校建筑不仅关乎形式与功能,更是一种教育哲学的空间实践。十年来,常熟UWC建筑群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建筑范式的诞生,它将建筑视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将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也一并考虑进来,将环境作为隐形的课程,也从容证明了:学校建筑可以是开放的、连接的、启迪的,如一幅缓缓展开的卷轴,处处藏景、境境令人生思。 


这座岛屿校园留给这个时代的启发和借鉴意义,远不止于建筑本身。它唤起了我们对教育的思考,对教育空间本质的思考,鼓舞我们应该以更富人文精神、更亲近自然、更尊重文化的方式营造学习之境。而这般悲悯自然、师法传统的设计哲学也与杰昆·菲尼克斯在奥斯卡领奖时的感言不谋而合: 


image_6.png


我们害怕‘个人改变’的号召,这意味着牺牲或放弃一些东西,但是作为人类,当我们拿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明明是那么善于创造、心灵手巧。当我们将爱和同理心作为指引原则,完全可以创造、发展并建立一个裨益所有生灵及环境的全新体系。


We fear the idea of personal change, because we think we need to sacrifice something; to give something up. But human beings at our best are so creative and inventive, and we can create, develop and implement systems of change that are beneficial to all sentient beings and the environment.

image_7 (1).png





-End-


苏ICP备16015809号-1
Copyright © 2016 UWC Changshu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2016 常熟世联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