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很大,“家”就在身边 | 两个中国家庭与国际学生的温暖相伴
发布时间:2025-02-21在常熟 UWC,来自 94 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汇聚一堂。寄宿家庭项目搭起了中国家庭与国际学生的文化与语言交流的桥梁。今年春节,76 名国际学生在各地寄宿家庭的温馨陪伴下,体验中国年味,领略风土人情。特别感谢众多中国家庭踊跃参与,为远离家乡的国际学生带来温暖,播下友谊的种子。
本期,我们特邀上海和杭州的两位家长,分享他们参与寄宿家庭的切身感受,一同探索 UWC 倡导的跨国界、跨文化理解及包容差异的价值观,如何为寄宿家庭带来积极深远的影响。
今年春节,我们家迎来了一位特别的“老朋友”—— Zoe ,她来自澳大利亚,与我家孩子同是常熟 UWC 的学生。算起来,这已经是她第三次假期寄宿在我们家了。
我家孩子入读常熟 UWC 已有一年半。而在一年前,对于寄宿家庭项目,我的了解不多。契机源于我的一位同事,他原本报名参与了该项目,但因春节期间行程临时调整,无法接待要寄宿的学生。得知这一情况后,我开始深入了解寄宿家庭项目,我们觉得这是一个促进文化交流、拓宽视野的难得机会。于是,在2024年春节,我们加入了寄宿家庭项目,迎接 Zoe 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在校门口初见 Zoe ,我的眼前一亮,1米8的大高个,阳光的笑容,与中国的高中女生大不一样。在回程途中,Zoe 非常健谈,跟我们分享了她的上学经历。原来,她选择 UWC 是为了追随母亲的脚步,她母亲是加拿大 UWC 的毕业生。她还表示自己非常喜欢吃中国菜,能熟练地使用筷子,让我们按日常生活方式准备饭菜即可,不用另外为她准备。这让我们一下就觉得没有了距离感,她也很快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氛围。
回到家后,我们发现 Zoe 自小就有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她经常在家做饭给家人吃,在我们家也常常自己做早饭,还给我们展示了她的拿手菜肴,比如可丽饼、意大利面和沙拉。同时,Zoe 也对我们眼中习以为常的中国传统食物如馄饨、春卷等赞不绝口,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中国美食的魅力。
今年春节除夕夜,常熟 UWC 的两位来自约旦和新西兰的同学来上海游玩,我们就邀请他们来家里一起庆祝除夕。大家一起包上海馄饨,品尝年夜饭,还四手联弹钢琴曲,享受美妙的音乐,再现了世界大同场景,正好契合 UWC 致力于世界和平的愿景。
餐桌成了我们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主阵地。我们经常与 Zoe 交流中国和澳大利亚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异同。在澳大利亚,学生的自主意识非常强,父母一般不会过多关注孩子的日常学习和兴趣选择,不像很多中国父母那么的焦虑,付出过多的精力在孩子身上。
有一次,Zoe 提议与其在澳大利亚的父母进行视频通话,我们聊起了家常,展示了各自家庭的装饰布置和房屋周边环境,让我们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到了不同国度的家庭生活。我发现,他们大多是多子女家庭,Zoe 就有兄妹相伴,而在中国,独生子女家庭则更为常见。这种家庭结构的不同,也成为我们在子女教育的关注程度和方式上产生显著差异的原因之一。
闲暇时,我们的孩子邀请她的初中同学来家里,Zoe 也邀请她学校里的朋友来我们家里做客。我们一起漫步在上海的街头,看着上海的一栋栋老洋房,苏州河两岸建筑的变迁,叙述过去的上海故事,展现了上海发展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历史印迹。
Zoe 已经把我们家当作她的“第二个家”了。在去年暑假结束返回常熟 UWC 之前,她还在我们家小住了数日。我们彼此之间已经非常了解,相处得十分融洽。孩子们之间交流无障碍,能够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因此,2024年末的圣诞假期和2025年春节,Zoe 选择继续寄宿在我们家。圣诞假期,学校老师还专门进行了家访,了解学生和寄宿家庭对该项目的意见反馈,增进家校交流,更好地完善寄宿家庭项目。
Zoe 觉得在我们家舒适自在,征询我们能否在今年春节期间带她的希腊好友同学一起寄宿,我们欣然同意。于是,今年春节期间,我们又接待了一位希腊学生,她们一起探讨学业、交流不同国家的文化认知,破除了一些固有的思想藩篱。
有一次,三个人谈起了基督教的历史和圣经故事人物,以及中国历史上与基督教相关联的太平天国运动,并提及希腊神话。两位外国同学对于中国孩子熟知圣经和希腊神话里的诸神和故事非常开心。大家谈到兴致高昂时,还拿出希腊地图,找到一些著名地点,谈特洛伊战争,谈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
参与寄宿家庭项目,让我们获得了一个全面了解各国青少年学习生活的机会,也是增加中国文化对外交流、增进中外友谊的良好渠道。希望常熟 UWC 能继续将这个项目发扬光大,拓宽项目覆盖范围和人群,提高 UWC 的影响力,共同促进世界和平。
今年1月,我在小区业主群里偶然看到一条转发的微信,是常熟 UWC 在寻找寄宿家庭。出于好奇,我点了进去。一开始,我担心这是虚假信息。于是,我特意拨打了学校的电话,还向朋友们打听。一番调查后,我了解到 UWC 的教学理念,以及那里学生出众的学术水平。
这个发现让我心动不已,我想着要是能给三岁的儿子找个大哥哥或大姐姐,教他一些基础英语口语,同时自己也能接触留学生的生活,为育儿积累实战经验,那该多好。和家人商量后,我们决定成为寄宿家庭。
第一次见到 Rabail 是在杭州东站。来之前,她写了一封真诚的英文信件介绍自己,看着信里的照片也能看出来 Rabail 的家庭非常和谐,父母慈爱,这让我们对她充满期待。当我们在东站碰面时,却遇到了小波折。由于语言障碍,Rabail 在偌大的东站里迷了路。好在警察帮忙,我们终于找到了她。看到她的那一刻,我心里的石头落了地,第一时间询问她是否害怕,她笑着摇头,只是说又渴又饿。
回到家,我们依照她的口味,煎了鸡蛋,准备了蔬菜沙拉和各种水果。Rabail 非常彬彬有礼,还送上了从巴基斯坦带来的小礼物,一块方巾和可爱的帽子,让我们觉得很温暖。那天,我们让她早早休息,期待着未来的相处。
正值春节,我们带着 Rabail 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我们一起游览了西湖和河坊街,热闹的节日氛围让她赞叹不已,直说喜欢杭州这座城市。虽然相识不久,但她很快就融入了我们家,像儿子的大姐姐一样和我们一起回爷爷奶奶家过除夕,拍了好多珍贵的照片。
过年期间,我们带她品尝美食、放烟花、走亲戚。逛街时,Rabail 总是拿着手机跟我们学中文,还会用不太流利的中文问许多关于春节的习俗,比如红包的变化。亲朋好友们给了她不同的回答,比如,红包金额从过去的几十元涨到现在的上万元,形式也从纸质红包变成了微信、支付宝红包,更加便捷。她回学校时,我们也按照传统,给了她一个红包和一些中国特色礼物。
Rabail 非常自律,热爱学习,大部分时间都在房间或图书馆学习。她还会教弟弟一些单词,现在儿子一说吃面条就会喊 “noodles”。原以为语言会是我们相处的最大障碍,还好翻译软件帮了大忙,日常交流基本没问题。
对我们来说最棘手的难题是 Rabail 的饮食问题。我们听说过大多数巴基斯坦人不吃猪肉,可 Rabail 的情况更为特殊,由于个人健康原因,她连小麦、大米和面粉这些常见主食都不能食用。这对习惯了以米面为主食的中国家庭来说,着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起初,我们尝试用燕麦、小米等替代主食,却都没能符合她的饮食要求,很多中国美食她只能看着眼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细心,仔细观察她的饮食偏好,耐心询问她的喜好,并记录下来。同时,我们积极与学校老师沟通,共同商讨应对办法,也和 Rabail 深入交流,了解她的饮食习惯和需求。渐渐地,我们改变了策略,从一开始的主动投喂,变成让 Rabail 自己选择第二天想吃的食物,这一转变有效地解决了饮食难题。
春节前夕,我和孩子爸爸工作繁忙,家里老人要照顾小孩,外卖又担心卫生问题或含有猪油,不太适合 Rabail。于是,我教她做一些简单的食物,比如煎蛋、煎三文鱼和炒蔬菜。她学得很快,现在已经能熟练烹饪出不少美味,自给自足完全没问题。通过这个过程,我们不仅解决了饮食难题,还让 Rabail 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学会了照顾自己 ,这让我们特别欣慰。
Rabail 跟我分享,她很喜欢运动,但在巴基斯坦,因为安全问题和女性身份的限制,她不能随时运动。而且,在她的国家,很多女孩子不被允许出国。我身为女性,对此颇为感慨,又庆幸她有一个伟大的家庭。她的爸爸是数学老师,从小给她良好的教育,让她有机会走出国门,接受优质教育。她的爸爸一人养家,妈妈是家庭主妇,一家五口,其乐融融。我想,有这样开明有远见的家长,也是一种福气。她能顺利留学,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全力支持。
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而美好,Rabail 的到来,让我们一家充实又快乐。她对学习的执着和努力,让 “知识改变命运” 这句话变得具体可感。她也很好的激励了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因为她,我和孩子爸爸捡起了丢失多年的英语口语。她的经历也让我们对教育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孩子的内驱力是读好书的关键。Rabail 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没有家人陪伴,却能如此自律,这和她明确的目标息息相关,她希望去美国读书、生活。
同时,我也非常感谢常熟 UWC,给了我们普通家庭接触国际生的机会,毫无保留地信任我们。 学校的老师也无微不至地帮助我们,让我们成为合格的寄宿家庭。Rabail 回到学校后,给我们写了一段话,我们全家都很感动。
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寄宿经历,更是一场跨越国界的信任接力赛,让我们收获了一份珍贵的跨国情谊。 我们素不相识,却通过 UWC 这座桥梁,给予彼此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这本身就是一件无比美好的事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