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会报名 VR探校 招生信息 在线申请 预约访校 Close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学校内网
支持我们 校历 预约访校
新闻和活动
若无理解,焉得和平?若不相识,何谈理解?
莱斯特·皮尔逊

加拿大前总理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太平洋皮尔逊世界联合学院创校支持者

UWC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胸怀整个世界。它独一无二,非常清楚自己的责任。

纳尔逊·曼德拉

UWC名誉主席

已故南非前总统

我们已经实现了我们的梦想,就是为你们创造一个梦想中的学校。请走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他人的梦想!

赵宾

中国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国家理事会理事及常熟世界联合学院董事会董事

香港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 93 - 95

对理想和对有意义人生的追求是UWC最与众不同的特点并且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王颐

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共同创办人及董事会副主席

哈佛上海中心执行董事

加拿大皮尔逊UWC 89-91届毕业生

世界联合学院是1963年在日内瓦创立国际文凭组织的国际学校联合会的十所学校之一。… 今天,全世界超过4000所学校开设了IB课程,IB已成为进入优秀大学的金钥匙。
约翰 · 丹尼尔爵士
世界联合学院国际董事会及理事会主席
世界需要卓越的领导者来应对当今错综复杂的挑战、矛盾及冲突。他们需要运筹帷幄,充分挖掘新的机遇。我们对UWC学生的潜力以及实干的精神充满信心--因此决定加大对UWC的支持。

谢尔比·戴维斯

UWC国际赞助人

谢尔比·戴维斯奖学金计划共同创办人

在国际环境中突显民族情怀 ,在中国沃土上栽培世界之林。

李萍

副校长

中国文化项目总监及虞山书院院长(中国项目中心)

走出课堂,探寻地理之美

发布时间:2023-03-24

1.jpg

AI时代的学习,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更显重要。常熟UWC DP1的学生在地理课的“城市环境”单元学习中,走进真实的城市环境,从地理学科的视角,深入探索“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以及“城市压力”背后的原因。这一过程不仅帮助他们发现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反思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积极观察、独立思考、深度探究,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DP1的黄一乔同学分享了她参加上海、常熟城市探索活动的经历与思考,从她的视角看看这群高中生走出课堂,如何探寻地理之美?

01 熟悉又陌生的“城市环境”

我从小在常州的城区长大,“城市环境”似乎已不是陌生的概念,但我身为“城市”的一部分,并未特别关注过其“环境”:商铺的变化,新建的大楼,郊区的田野,荒废的学校……

来UWC后,IB地理课是我梦想中的课堂:老师讲解概念后,我们分组进行案例研究,最后讨论分享。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不再是生硬的吞咽,而是像“做饭”、“咀嚼”一样逐渐被消化,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底特律因为汽车业荒废的建设,到新加坡环保的建设,那些概念在我的脑海中不再是空洞的词语,而是留下了更具体的痕迹。

然而,我们的“做”不只局限于教室内。近期地理课的两次城市考察活动让我们感受到城市的变迁、设计及其与生活的联系,让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并探究。

02 真正理解“地”背后的“理”

地理老师Sammy说,“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是地理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真正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我们必须跳出课本的局限,大胆地亲身体验,因为只有这样,知识才能实现其最高的社会价值,真正理解‘地’背后的‘理’。”

于是,我们踏上了前往上海的旅途,从城市规划展示馆开始观察上海的日新月异,到下午沿着南京路附近进行Clone Town Survey(克隆城镇调查),用双眼捕捉城市元素,用双足丈量身边环境。

在上海城市规划馆外面,大城市的气息让我感受到大都市的魅力和压力:飞驰而过的双层巴士,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还有斑马线上川流不息的人群,这种速度和瞬间让我感受到渺小,或许这就是上海“城市压力”的一部分吧。

2.jpg

上海街景

作为外地人,上海的城市规划馆对我而言很新颖。这个展馆由四层楼组成,涵盖了“上海城市规划历史”,“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和“创新之城”。在这里,历史延续和未来展望相遇,我能在展馆实地互动中重温所学知识,也让我对课堂上的概念有了新的理解。

比如,“创新之城”楼层中的“智慧之城”展区通过3D模型和AR技术展现未来蓝图,即上海希望通过科技规划来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展区介绍了如何通过设置更多的监控摄像头宏观监测城市相关信息,例如交通堵塞、修路、停车位、人流和污染等,从而让市民掌握更多触手可得的信息,更有效地制定生活计划。

这让我想起课上对市民隐私安全的保护的讨论,一方面,掌握详尽的信息确实能大大提高生活的效率,但另一方面,我们要思考收集数据的平台如何使用这些数据,有哪些潜在的泄露风险,以及如何在科技的便利和人们的隐私之间找到平衡。这是我小时候看常州城市规划馆从来没想过的问题。

3.jpg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

来自上海的Jonathan有不同的观察。他说:“我惊叹于看到上海如何从1931年的蓝图发展到2023年的显著成效。在这92年中,上海围绕高层建筑群的建设来规划城市,巧妙地利用空间,实现了高效利用。此外,上海最近一直在扩大其在绿色城市规划领域的研究,规划者正在为城市增加更多的绿地,同时保持整个建设和管理过程的可持续性。”

在“生态之城”楼层里,展馆通过互动抽屉、3D模型和VR向我们展现了上海对“绿色建筑”和“生态协同”的重视,通过让建筑借助地热和环保材料拥有更环保的能源系统的同时,增加城市公园面积的建设,“为市民提供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由此可见上海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这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想到之前和同学讨论过,树木可以降噪,带来愉悦的心情,从而减少城市压力,并建设“城市生态”,促进人与自然的平衡。

4.jpg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

下午的城市调查让我对“繁华”有了新的定义。我们做的是Clone Town Survey(克隆城市调查),地理老师Sammy在课上向我们介绍过这个工具, 这是一种评估城市、乡镇或村庄中是否存在克隆化现象的方法。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工具来了解上海本土和外来文化的平衡情况。

我们小组步行从西藏路出发,沿着福州路到山西路,再到外滩,收集商店状态的数据。我们把商店分成独立商店、中国连锁店和外国连锁店。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最终得到0至50之间的数字。一个城市的独立商店越多,分数越高,这个城市就越独特。反而言之,如果大部分都是连锁店,这个城市更有可能是“克隆城市”,因为城市主要由全国甚至全球都有的连锁店“复制/克隆”而来。最后通过公式的计算,上海是39分,属于“中国小镇”,足够独特但是仍然有很多元素和中国其他城市相似。

5.jpg

上海街景

我以前逛街时从未特别注意商铺,只是习以为常地把它们看作商场或道路应有的一部分,但是,当我真正开始关注并思考每家商店的功能和来源时,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上海城市的多元性,并思考其与自己的生活产生的联系。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大都市”的面貌、设计和意义,在规划馆邂逅“科技城”、“人文城”与“生态城”,在“克隆城市调查”中直观欣赏上海的多元,整体看待“城市环境”并反思其影响。把地理带到熟悉的生活中,课本上的知识不再陌生和遥远,对熟悉的环境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03“城市压力”新见解

6.jpg

常熟方塔街合影

我们也去往常熟市,收集地理IA (Internal Assessment,课程的内部测评)的数据。我们研究的主题是城市压力的环境和社会因素。我们以方塔街为市中心,旨在探索和市中心的距离对城市压力因素的影响。

我们全班四、五个人一组,做了充足的准备:采集的分工、地图、采集数据的站点、仪器,“兵分两路”出发——一群人从枫林路的烈士陵园出发去招商路(常熟客运南站),另一组走相反的方向,大家中午约定在方塔街碰面。

我负责的是建筑质量,观察房屋是否破损、洁净、结构是否完整并记录数据。由此,常熟街道司空见惯的楼房中新的元素映入我的眼帘:破瓦,灰尘,闪亮的标牌等。

随后,我们转进一个村,在村里的某个角度,我看到河两岸的对比:铁皮门上是高楼,破败褪色的房屋对面高大闪烁的公寓楼,而河岸上又有一片立于水上的红砖、灰瓦房子。仔细看,我发现了三层的墙和晦暗的窗户。而十多分钟前,我们在方塔街看到的楼房有干净的地板、闪烁的匾额和透明的大门,与这里不到五公里的距离已经拉开了如此惊人的差距。

7.jpg

常熟街景

在后期的分析中,我们反思了模型在这次探究中的角色。例如,我们用的Core-Frame Model(核心-边缘模型)和Bid-Rent Theory(土地竞租理论)认为,市中心(核心区域)因为地价高,只有一般商户才能买得起,所以商业区聚集,人流量可能也会比较多。边缘区域因为地价较低,住房比较常见,人流量可能相对较少。

但是,我们收集的数据显示,市中心(方塔街)车流量几乎为0,不符合模型。这让我明白,模型只是普遍规律的汇总,基于真实世界,但也无法与真实世界脱离。常熟市中心是步行街,不符合我们的模型,但是不代表模型是错误的或者没有参考价值,只是它可能假设了市中心是有车流的。所以,模型的参考价值在于其对社会规律的总结,其局限性在于笼统概括城市的多元;可以了解大概规律,最终还要以实际为准。

通过观察常熟城市发展中的悬殊和我们对课堂上学习到的地理知识的反思,使得我们对“城市压力”有了新的见解——它不仅来源于空气污染和噪音,还有住房和整体环境。收集地理IA数据的过程促使我们有意识地把观察转化为统计表上的数字,去分析其背后的规律和原因,并察觉城市中被我们忽略的元素,更加关注生活本身。

0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通过这两次城市考察活动,践行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欣赏了城市的风光,并把课堂中的知识带到实地体验。我们获得比书本上所写的“居民在城市生活中体会到的压力来源”更深入和具体的理解:科技和生态、城市商业的多元和独特、生活水平差距。

作为亲历者和观察者,我们重新定义和审视“城市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察觉、体验课堂上的概念,让知识更具有实际意义,对概念的理解更透彻。通过反思理论模型的优势和局限性,我们不再直接囫囵吞咽并全盘接受课上的知识,而是去实际生活中细细咀嚼消化后再把知识内化为营养。

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两次走出课堂的活动,让我们有刨根问底的动力来源,以课堂为明灯唤起对生活的察觉,以知识为跳板探索真实的世界。


苏ICP备16015809号-1
Copyright © 2016 UWC Changshu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2016 常熟世联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