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会报名 VR探校 招生信息 在线申请 预约访校 Close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学校内网
支持我们 校历 预约访校
心声
若无理解,焉得和平?若不相识,何谈理解?
莱斯特·皮尔逊

加拿大前总理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太平洋皮尔逊世界联合学院创校支持者

UWC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胸怀整个世界。它独一无二,非常清楚自己的责任。

纳尔逊·曼德拉

UWC名誉主席

已故南非前总统

我们已经实现了我们的梦想,就是为你们创造一个梦想中的学校。请走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他人的梦想!

赵宾

中国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国家理事会理事及常熟世界联合学院董事会董事

香港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 93 - 95

对理想和对有意义人生的追求是UWC最与众不同的特点并且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王颐

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共同创办人及董事会副主席

哈佛上海中心执行董事

加拿大皮尔逊UWC 89-91届毕业生

世界联合学院是1963年在日内瓦创立国际文凭组织的国际学校联合会的十所学校之一。… 今天,全世界超过4000所学校开设了IB课程,IB已成为进入优秀大学的金钥匙。
约翰 · 丹尼尔爵士
世界联合学院国际董事会及理事会主席
世界需要卓越的领导者来应对当今错综复杂的挑战、矛盾及冲突。他们需要运筹帷幄,充分挖掘新的机遇。我们对UWC学生的潜力以及实干的精神充满信心--因此决定加大对UWC的支持。

谢尔比·戴维斯

UWC国际赞助人

谢尔比·戴维斯奖学金计划共同创办人

在国际环境中突显民族情怀 ,在中国沃土上栽培世界之林。

李萍

副校长

中国文化项目总监及虞山书院院长(中国项目中心)

生命的乡土诗意——「⺟亲•⽣命•艺术」画展掠影

发布时间:2022-02-11

1.png

《秋色》

ChiWise中国文化知行是2021年由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生成立的知行。名称来源于Chinese(中国的)+Wisdom(智慧),旨在保护、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自创办以来,ChiWise通过组织中国文化相关的各类主题活动,向常熟UWC社区传播并呼吁大家关注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激发社区成员对于如何传承中国文化的思考。ChiWise成员近期参观了画家沈利萍老师的“母亲·生命·艺术”中国画精品展并分享了观后感。

“能把天上飞的,地下跑的,生命和自然万物在一张纸上画出来的人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人。”母亲与故乡,是维系中国人和他们的“根”最深的事物之一。

近期,ChiWise中国文化知行组织常熟UWC的社区成员参观了画家沈利萍老师在常熟美术馆举办的“母亲·生命·艺术”中国画精品展。沈老师亲自为大家讲述了画作构思和背后的故事,一张连接着人与自然、生命兴衰的网慢慢编织开来。

在红衣牛角辫的小女孩清澈的眼神中、藏族男人宽大的衣袖里、水光潋滟的荷叶间,沈老师所经历过的感动、悲痛和纯净的爱都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

此次展览的画作类型多样,表现形式也不仅仅局限在传统国画技巧之中,那些浓烈而瑰丽的色彩与淡雅清素的工笔线描同时存在于这个小小的空间内,让我们透过这些碰撞在一起的画作看到了艺术作品可以拥有的多样的可能性,而创造这一切的人,是一位与这些画作共同呼吸着的女性——

2.png

画家沈利萍在开幕式致辞

沈利萍,宁夏美协副主席、宁夏画院副院长,代表作《黄河船工》《厚土》及《回乡风情》系列、《荷塘清韵》系列、《荷塘秋韵》系列多次参加全国和国际大型美展并获奖,2015年获“中国最具学术实力与收藏价值国画家”荣誉。沈利萍还荣获首届中国十大杰出母亲、首届中国十大巾帼英才、首届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等荣誉。

3.png

ChiWise成员和常熟UWC师生和家人参观画展

正如此次画展的名字「母亲·生命·艺术」一样,我们从中也许可以窥探到一个人在自身的生命尺度之中能拥有的不同的呈现。这三点并不是从高到低的排列,也不是哪者包含哪者,他们对于沈老师来说,是一个不可割裂的,覆盖她一生的事物。

母亲的身份造就了她的艺术,生命是她艺术中贯穿始终的线索,而母亲的身份和艺术又构成了她的生命。见字如面,希望能用文字带领读者一路走过那些有生命的画作,并能看见由各个色彩组成的,流动的沈利萍老师。

跟随着沈老师一道在不同的红色方块之中留下了足迹,穿梭于那些富有生命力的空间里,能感受到笔墨下挥洒的热烈是超脱于平面刻画出的生命的。

「展厅一」展出的作品多是对于民族与不同土壤上生活的百姓的刻画,而沈利萍老师作品的一大特色正体现于其中,那便是关于乡土与人民之间镶嵌的一种探讨。

4.png

沈老师的家乡宁夏在西北的黄土地上。那片厚重、尘土飞扬的土地与江南不同,每到秋冬,漫山遍野的色彩都一齐褪去,只剩下纯粹的、无边的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样粗犷的地上生养出来的人儿是有棱角的、粗糙的、浊的、厚重的。连绵起伏的黄土坡上劳作的人们像是伫立千载的沙石雕像,而这样的重量在沈老师的画里被很仔细地突出了。

黄色调覆盖的画面、宽厚高大的人、原始粗糙的五官、大面积的色块和较为坚硬的笔触更加强化了这些作品的视觉冲击力。

5.png

《康巴汉子》

另一幅同样带有地域色彩的作品《康巴汉子》背后却藏着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

在沈老师在西藏办画展期间,以市长身份参加会议的康巴汉子上门拜访,希望可以买下一幅画展中的作品。在他的一再恳求下,沈老师决定重新为他画一幅画并送给他作为礼物。当天晚上,为表感激,康巴汉子换上了藏区的传统民族服饰,在酒店的大厅当众为沈老师跳了一支康巴舞。而后他的妻子也特地上门拜访,当场为沈老师唱了一首藏民的歌曲。

在沈老师缓缓的叙述之下,我们了解到一对夫妻可以为了表达感激在众人的围观中慷慨献上歌舞,使人感受到了在那古老的土地上生活的藏民的淳朴与热情,那样的灵魂正如他们的哈达一般纯粹、干净。的确有的时候只有主动走近了那些遥远的事物,虔诚而虚心地去接触他们的信仰、习俗、文化和生活时,才能超越一些当下文化符号附加的意义,与之最原本的跳动而铿锵的生命产生共鸣。

6.png

这些作品的美或许也是源于其背后的故事,是一个艺术家去看、去听、去感受各样的人、事以此不断增添对于世界的认知后进行了一种解构或是重述,讲述的是有关于生命、有关于人的故事。

沈老师区别于他人的一点正是在于她对于「采风」的重视——她曾经随着工人一起下煤矿,重新构建了对于沐浴在阳光之下的生活的认知;也曾几时在汹涌的黄河上漂流,感受那闳壮的自然的力量。“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在生活里沈老师发现了那些动人的、美好的事物,再通过她自己的眼睛和手传达了出来。

走过白墙间的拐角,漫步至「展厅二」时,酒红色的空间里体现出的风格却变得不同了。少了几分热烈的烟火,呈现的是一幅宁静而祥和的景象。

那些站在荷塘之间的小女孩身着红衣裳或白衣裙,明亮的眼睛平静地朝画外看着。人与自然是绘画永恒的主题之一,在这些作品之中,这两者相融在一起,即使是鲜艳的红色也并不显得扎眼,呈现出的是一种好似水纹荡漾的宁静与通透之感。

7.png

“在我大学毕业之后,我去学校当老师,当时学生都是十七八岁的女孩子。我站在讲台上,下面孩子童真的眼神我终生难忘。我大学毕业的时候二十多岁,他们也就十八九岁,距离很小也很亲切。到现在她们的形象在脑海中都还是当年的样子。她们内心的纯洁和眼神的亲切我到现在都忘不了。”娓娓道来的一席话体现出了画家对于画面之中流动的情感的敏感度,这也或是这个系列的初衷之一。

在沈老师的画里,墨色的使用很有讲究。中国画用墨,讲究意境,讲究墨色对比。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墨不能画死,要有变化。小女孩的绘画系列叫做「春华秋实」,讲述的是沈老师家乡黄河岸边的人家的故事,其中每一幅画都描绘的是少女站在荷塘里的模样,画出了生命的朝气蓬勃,也同时超越了对于“青春”这一阶段的某种寄托与向往。

沈老师说,塞上江南的荷塘里总会有很多孩子在秋天采莲,尽管荷叶是枯的,但正如李义山所言“留得枯荷听雨声”一般,孩子并不介意这样败落的事物,或许在他们眼中生命总会被看得更加纯粹些,枯枝败叶的景象并不与无言的惘然相通。

因此即使秋日直观呈现着生命枯萎与衰败的过程,但是四季的轮换与天地之间的蜉蝣的生命一样,都是留有空间被解读为“病树前头万木春”的。

8.png

这幅画中的白衣姑娘在一片瑰丽的红里显得鹤立鸡群,与红衣残荷之间对比而产生的美不同,这身白衣裳使画面的色调出奇的干净——仅仅是黑、白、灰和微微红润的脸颊以及淡淡的唇色。

大片的留白增加了画面的空灵感,色彩使人们把目光聚集在了她那平和的神情上。如此分布的色块构思凸显了沈老师对于人与自然这一主题某种隐晦的自我表达,画中女孩子的鬓发与衣摆被流动的风带起,与沉浮的荷叶交相辉映。在这干净而灵动的景象之中,每个人都能被一种温和的力量抚慰,少女的朝气与浮动的风一样,本都是转瞬即逝的,却在画家柔软的笔触之下重述了那些总是在逝去的故事。

不同于以上两个系列的作品,「展厅三」与「展厅四」之中陈列的画作的笔触与之大相径庭。在第三个系列里,沈老师聚焦着描绘了中国花卉中最为乐道的传统意象之代表——莲花。

她说,荷塘系列是自己创作了一辈子的作品。而与荷塘的渊源可以回溯到很小的时候与父亲的相处。沈老师小时候常常在伏案的父亲身旁看小人书,看完了就拿起纸来画画。

有时候父亲写出来满意的文章就把她抱在膝上,给她讲周敦颐的《爱莲说》。沈老师说,她在四五岁时听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时她脑海里就出现了大片大片荷塘的画面,她说“那大概就是我开始喜欢上荷花的起源吧。”

9.png

在沈老师的荷花里,她创新性地使用了很多色彩,用类似于印象派的笔触营造了朦胧与唯美的意境。这些色彩不只是中国话的墨彩,更兼有极少使用的石青石绿(在《千里江山图》里这两种颜色的使用很有特点)。

这样的色彩很好的体现出了荷塘里面流动的空气,但又因为厚重的色彩将其抽了真空。打破了画面特定时空序列性的制约,运用将客体融入超时空主体心理和生命体验精神之中的绘画方式描绘出了她心中的荷塘。

10.png

《荷塘清韵》系列之一

沈利萍老师曾画了一幅起雾的昆承湖畔。关于这幅画,她给我们讲关于她小孙子的趣事,小朋友说:“这幅荷塘和所有荷塘不一样,因为其他所有的荷塘都接地气,只有这一幅不接地气。“沈老师便问他为什么,小孩子回答道,”因为这个荷塘里可以飞过神仙!”

于是沈老师就打趣的回答到:”你的感觉对,那我就按照你的感觉画。“她说其实心中的荷塘真的就是那样的美,荷花圣洁君子的意象一直促使她不断地进行创作。

沈老师的荷塘很好地诠释了中国画所讲的“以形写神,以神写意”。在宛转的带状色块之间,荷塘里的空气好似被带动了起来,那些蓝和白仿佛遮挡在眼前的朦胧雾气,又像是实体化的空气。感官似乎从视觉延伸到了嗅觉、触觉、听觉……荷塘里湿润的空气,花香带着水汽的味道,还有吹过身侧的风,都在这样的艺术加工里体现出来了。

「展厅四」中展出的画作有着明显不同于前者的主题,沈老师以线描的形式创作了一系列有关于宁夏回族风情文化的作品。

精细而立体的画面在尖锐的笔触中却呈现出了一种柔软而飘逸的状态,同时也不失重量。加入了民族色彩后,笔下刻画的神明一般的生物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跃然,以一种难言的闳壮的神秘感让我们听到了那些神话之中远古而苍茫的鼓点声。

11.png

《鸟的天堂》系列之一

沈老师认为自己身为一个画家,应当有着艺术家对于社会的责任感。通过挖掘宁夏回族的宗教、风情、建筑,她完成了「东方神韵」系列,这同时也是在传播宁夏地区曾经鼎立的西夏文化。

华丽而干净的线条描绘出了不同于中原汉文化的独特少数民族文化,讲述着他们古老的故事,以一种肃穆而庄严的笔触来重述了那段遗留在洪流之中的历史。那些怪诞而复杂的构图、繁杂的线条中透露出了一种折叠的、曲折的美,像是一棵伫立在远方的古树,斑驳树影与扶疏的枝叶轻轻摇动着,粗糙的树干无言的诉说着它的故事。

12.png

《回乡风情》

这些相错交叠的线条堆积在一起,用简单的点、线、面构建出了一个个属于画家自己的神话故事,时间好似在这些冲击力极强的画面中坍塌、凹陷,将我们带上了一趟时空穿梭之旅。

在创作这个系列时,沈老师也强调了「自然」这一主题于她作品的重要性,这些独特的文化是基于土地的,好似宫崎骏的《幽灵公主》一样,他们所肩负的都是对于时代的责任感,从中洞悉了那些尖锐而紧迫的社会问题,用这样的笔触来向社会发问,引人深思。

“我有这么多的作品,我还有一个心爱的作品,就是我的儿子。”走到展厅角落的照片墙时,沈老师站在错落的照片之间仰着头说了这样一句话。沈老师的儿子其实和我们社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就是常熟世界联合学院的创办人、董事长王嘉鹏。在创建常熟世界联合学院这样的传奇经历背后,王嘉鹏曾走过一段艰难的时光。在他五年级时,一场银川特大空难导致他腰椎爆裂骨折并伴双下肢截瘫。这个消息对于一个母亲而言是致命性的。两张病危通知书轻飘飘落在桌子上,整个家庭的重担落在了沈老师的肩膀上。

时间不因痛苦的岁月而减缓它的脚步,修上补丁的地方也慢慢长出了新的绿芽,沈老师在陪伴儿子嘉鹏度过漫长艰难康复训练的同时督促他读完了所有中学课程。这样白天照顾儿子,晚上进行绘画创作的时间持续了整整五年。对于一个母亲来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儿子因为病痛和无法上学而痛苦哭泣,无疑是一种磨难。而最终支撑着这对母子熬过隆冬的信念,正是源自于一位母亲对于孩子无条件的信任与爱。

13.png

凭借着这样的信念,沈老师鼓励儿子用知识改变命运、用勇气回归社会。而被判定为“一生无法从轮椅上站起来“的王嘉鹏也在如今可以拄着拐杖上下演讲台。1998年,在沈老师的支持下,王嘉鹏考取了挪威UWC。后面十五年里,王嘉鹏不断游说国际委员会在中国创办世界联合学院,这样别人看起来是年少莽撞而冲动的行为,沈老师却一直真心相信而全力支持着他。终于,2015年,全球第十五所UWC成功在常熟创办。

二十年后的今天,沈老师画画的长桌子上还压着这样的一句话——向王嘉鹏学习。在杰出艺术家的背后,沈老师其实是这样一位肩负着寻常人不曾有的重担的母亲。他们母子之间的羁绊是浓厚的,毋庸置疑,沈利萍老师陪伴王嘉鹏先生度过了人生中很灰暗的五年,但同时这样以爱与不幸作斗争的过程为沈老师的画作增加了独属于她的特点。

14.png

一份永恒的生命力贯穿了沈利萍老师的作品,是残荷前正值芳华的小女孩,是回族老人身边的山羊,是金丝勾勒的荷花。她作品中那些流动的情感正是来源于她所经历、所战胜过的那些苦难,绽放出来的与风沉浮的一种温柔的力量。

//学生感言

沈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两幅关于世界联合主题的画作。作品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都穿着不同风情、形态各异的衣裳,充满青春活力。此外,我私以为画作中的五颜六色的方块用的十分巧妙。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方块虽互相重叠,却毫不凌乱,反而呈现出了层次感,映衬出处于画作中心的主人公。

15.png

《百邦一家》

而且在画作中,主人公穿着传统的服饰,由国画或带有“中国风”的笔调勾勒出,而不同颜色方块的结构和布局却有着西方现代的韵味。一中一西,一“传统”一“现代”,这与画作上的标题“和平使者百邦一家”相呼应,沈老师的“天下为公”“百邦共和”之远景也随之跃然纸上,十分具有感染力。

中国著名艺术家、画家陈丹青老师曾有言:“真率是很高的要求。真率也是品德。”我在沈老师的画作中看到了满满的真率,并被真率所深深的触动。

“真”让我们卸下伪装,展现出自己的真实,“率”让我们直爽坦白,尽情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想。从《百邦一家》到《西藏青年》《高原之春》,再到《莲花》,沈老师的作品无不呈现着“真”和“率”。沈老师的作品带给人们的往往不仅仅是看到美、欣赏美的一种神往、一种满足,更蕴含着许多深刻的、真挚的情感和哲理,在人们的心中泛起涟漪。

她作品中那种美是一种需回味的,细腻的,却又能唤起共情的美。我衷心感谢沈老师举办这次画展,让我收获了一次宝贵的高质量的美的体验。我祝愿沈老师在未来的创作能够顺利,让更多的人享受此般情操、精神的双重陶冶,也祝愿Chiwise中国文化知行越办越好,让更多的人们回看、回味我们优秀的、深刻的、瑰丽的中国文化!

——徐睿冲,DP1

//学生感言

沈老师的国画作品,与其称之为国画更不如说那是中外画作的融合,因为我总能在她柔美的国画里看到西方的笔触。从沈老师笔下的莲花,我感受到了濯清涟而不妖的傲骨;我也被她笔下的康巴汉子之雄威、之风尘仆仆所震撼;被黑白版画对生命的歌颂所感染。她画出中国民族多样的声音,画出了艰苦人民的执着,当然,也画出了我们的UWC。

——傅亿航, DP1

在最后其实已有些不知所言,这些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在沈老师的娓娓讲述之下,呈现出了别样的一番风貌,也提供了观者在看待作品时能拥有的不同寻常的解读方式与空间。

她把传统国画中排除特定时空序列制约的认知世界的方法,与西方油画的色彩处理方式相结合。在强调意境美的同时用浓厚的色彩为画面增添了一种朦胧感。

正所谓“画如其人”,画作其实是艺术家展现自己眼中世界的方式,好似线索,在有限的时空内,以最为鲜活的姿态为观赏者打磨出了生命的小小一部分的切面,进行一场畅酣的自我表达。它们给予了观众脱离出作品去感受一个独立存在的人对于世界独特的感知力的可能性,我们也能以此获得对于这个世界特殊的看法与态度。

16.png

沈老师与观展者交谈

作为一个旁观者,并不能用寥寥几笔来概述出一个人的形象,因为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个体在流动中的多样性。但是那些实体的艺术作品在当下确是能在无言之中融化人与人之间树立起的坚硬的情感屏障的,它们延展了我们对于这个世界上快乐、感动、悲哀或是痛苦这些情感的同理心。在沈老师用爱与关怀的笔触下勾勒出的那些绚烂的生命的瞬间中,使我们放下了一些尖锐的“警惕”,扩充了对于他人苦难的敏感度与想象力。

沈老师给我们呈现出的人生的态度总容易使人联想到苏东坡,那份在命运的无常之下的坚持与守候,坚韧却也安之若素的态度在这次的展览之中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人身份表达的多面性,她是一位女性、一位艺术家、一位母亲……也是一位回首萧瑟处时,“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她通过那些作品为线索抛出了看待世界的一种可能性,使那谦虚的去接受一些事物并内化的人儿在这个过程中,能借此从不同于自己理解世界的角度来重塑对于世界的感知。

艺术家以作品为唤起人性的引子,他们是每个时代的魔术师,重构了生命的模样,也在同时让我们去反思、重审爱与宽容的能力,因为那是唯一的可以穿越时间的力量。

苏ICP备16015809号-1
Copyright © 2016 UWC Changshu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2016 常熟世联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