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会报名 VR探校 招生信息 在线申请 预约访校 Close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学校内网
支持我们 校历 预约访校
心声
若无理解,焉得和平?若不相识,何谈理解?
莱斯特·皮尔逊

加拿大前总理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太平洋皮尔逊世界联合学院创校支持者

UWC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胸怀整个世界。它独一无二,非常清楚自己的责任。

纳尔逊·曼德拉

UWC名誉主席

已故南非前总统

我们已经实现了我们的梦想,就是为你们创造一个梦想中的学校。请走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他人的梦想!

赵宾

中国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国家理事会理事及常熟世界联合学院董事会董事

香港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 93 - 95

对理想和对有意义人生的追求是UWC最与众不同的特点并且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王颐

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共同创办人及董事会副主席

哈佛上海中心执行董事

加拿大皮尔逊UWC 89-91届毕业生

世界联合学院是1963年在日内瓦创立国际文凭组织的国际学校联合会的十所学校之一。… 今天,全世界超过4000所学校开设了IB课程,IB已成为进入优秀大学的金钥匙。
约翰 · 丹尼尔爵士
世界联合学院国际董事会及理事会主席
世界需要卓越的领导者来应对当今错综复杂的挑战、矛盾及冲突。他们需要运筹帷幄,充分挖掘新的机遇。我们对UWC学生的潜力以及实干的精神充满信心--因此决定加大对UWC的支持。

谢尔比·戴维斯

UWC国际赞助人

谢尔比·戴维斯奖学金计划共同创办人

在国际环境中突显民族情怀 ,在中国沃土上栽培世界之林。

李萍

副校长

中国文化项目总监及虞山书院院长(中国项目中心)

悟“中庸”——跟着心走,记得坦诚

发布时间:2021-11-23

1.jpg

常熟UWC非常重视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教育,致力于在世界背景下,培养中国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中国身份认同。这是一篇常熟UWC DP1傅颖奇同学(上图)从辩论的意义是什么引发出的对“中庸”的思考。

中文系主任彭振老师对这篇文章给予了这样的评价。“文章可谓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中国是个讲求‘中庸之道’的国度,但当下对‘中庸到底是什么’,很多人的理解还停留在字面上的‘和稀泥’或‘捣糨糊’的层面。南怀瑾先生在《话说中庸》一书里指出‘中和’境界对于学问修养的重要性。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中和’境界,是对‘君子慎其独’的重要注脚。虽然我们中文课程并没有学习《中庸》,但中文课程强调的文化传承、审慎思辨、探究与反思等要旨,在傅同学的文章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仅仅堆砌热爱,是无法眺望山海的。

作为一名UWC中辩社员,我前些⽇⼦⾥经历了“怀疑辩论”时期。怀疑来得很简单:截然相反的⽴场,⼆辩互相指责对⽅“您⽅不能得证”;三辩环节交替着说“您⽅看待问题的⽅式是危险的”,⼀个坐下另⼀个起来,场上的交锋没有停顿,⽽我竟然在思维的漩涡⾥越陷越深,好⼼慌。

李翔学姐(清华大学辩论队常任三辩)曾经分享过⼀位奶奶在看完辩论赛后的感想——不就是辩证法吗,这有啥好争的。秋阳学⻓(中山大学辩论队常任四辩) 在2020年新国辩哲理辩的舞台上说,你⽅得不得证,和事实、和真相有什么关系?对啊!我⼀度⽤我⾃⼰的⽅式去理解这⼏句话,越发觉得第⼀句⽆法反驳,第⼆句⼈间清醒。所以”辩论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我⽆法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当时我坚定地觉得,辩论的思维,是违反我所信奉的“中庸之道”的。这次“怀疑辩论”的经历,是我定下这个研究主题的初心,既然我那么热爱辩论,那不妨⽤“我相信的”来检证“我热爱的”。

2.jpg

参加华语辩论世界杯(作者,左一)

01

何谓“中庸”

何谓“中庸”?虽然我不是在这次研究中才思考这个问题的,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便越觉得这个问题近乎⽆解,或者说,⽂字根本⽆法给它恰如其分的解释。

从⼀个最常出现的误解开始,“中国⼈信奉中庸之道,⽐如说⼀道问卷题⽬问1-10的程度,许多⼈会选5”,这是我不⽌⼀次听到的。虽然我不觉得这个例⼦适合被⽤来诠释中庸之道,因为显然填问卷这个场景不需要被上升到如此⾼度,⽽且这也某种意义上窄化了讨论的范围,但我的确花了很长的时间,理解到⼀件事情:中庸强调的不是“平均”,⽽是“妥当”。这个结论和我所学到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内核截然不同,因此我在讨论“中庸”的时候,不会⽤辩证法作为参考对象。将中庸等同于辩证法,也是我之前的⼀⼤误解。

《论语》⼀直在帮助我理解《中庸》。“四书”在我⼼⾥是有功能上的差异的,《⼤学》⾼屋建瓴,《中庸》直指道义的内核,《论语》呈现着许多关于该如何践⾏“中庸”的例⼦,《孟⼦》则浪漫⽽悲悯地发展儒学。如果没有《论语》的帮助,我不敢想象中庸道义的内核能通过什么⽅式被理解。举⼀个⾮常经典的例⼦,孔⼦在蒲国被当地叛乱者扣留,答应叛乱者要求得到释放后却转眼违约。弟⼦困惑问孔⼦为何不守信,⼦⽈:“要盟也,神不受。”这⾥可以⾮常明确地读出,孔⼦对于“正确”的标准是根据状况⽽改变的。因此,执两⽽中的反应不能被称之为中庸,看似极端的表现也不能被称之为不中庸。关键在于,是否和谐妥当。

我看到的对于中庸的第⼆层次上的误解来源于我阅读的⼀些学术论⽂,其中给“中庸”的部分诠释我认为不够到位,表达⼀下⾃⼰的看法。

“中, 乃是正道, 所谓不偏不倚; 庸, 是坚持的意思。‘中庸’就是处理事物要坚持把握准确的度, 即正确的原则。” 这篇⽂章的作者指出,《中庸》在当代的中国遭受了很多误读,即误认为“中庸”即为“折中”。

“中庸思想是有很强的原则性的,它的主要思想中的和而不同、过犹不及、执两⽤中等都是典型代表。”这篇⽂章的作者表达的意思与前⼀位没有太⼤出⼊,都在试图给“中庸”⼀个合理的诠释。

3.jpg

参加Mini-UWC,(作者左二)

我阅读了三篇类似的⽂章,发现了⼀个共同点:这些作者在对于“中庸”的认识上⼏乎持有相同的看法,并且都试图通过他们的⽂章向读者呈现出他们认为正确的“中庸”。但都只花了很⼩的篇幅,⼏乎没有任何佐证,与此同时⼜都传达出⼀种将“中庸”等同于“既反对过,⼜反对不及”的理念。在这点上,我的理解与前辈们有些出⼊。

我认为,如果“中庸”就是“既反对过,⼜反对不及”的学说,这与取平均值有什么区别呢?关键问题在于,什么是“过”、什么是“不及”;什么是“正道”、什么是“原则”?归根结底,整个四书,不就是在试图告诉读者们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是过、什么是不及,试图启发读者们学会判断吗?在读完“四书”后,我感觉到儒家真正的精华之处就在于对“正道”的诠释,对“原则”的注解;就在于没有固定的所谓“过”或“不及”,只有⼼底的“诚”、“仁”、“礼”在⼀切流变的感受中给⼈们指引。

如果“中庸”⼜被注解成“既反对过,⼜反对不及”,我觉得这是没有触及到真正掌握这个道义的⼈们的⼼境状态。按照这个逻辑,“中庸”似乎⼜被解读成了⼀种束缚,但我坚定的认为不是!“中庸”的道义,是“随⼼所欲,不逾矩”,是⼀种通透的⾃由!⼦思在《中庸》⾥,花了极⼤的篇幅呈现“中庸之道“的精微,绝不是⽆⽤的⽂字,这是对于⾄⾼道义的阐释。

还有另一种相似的论调,试图说明“中庸”即为“温和”。然而即便在这个语境下,“中庸”也应该是,在该温和时温和。与前段一样,判断什么时候该“温和”,学会怎样“温和”,这都是“中庸之道”在试图让我们体悟的。如果我们跳过所有这些感悟的过程,直接用一个词语来试图囊括这个系统,无疑是简单化了“中庸”的哲学,忽视了它作为方法论的存在。然而如果我们只是这样说,并没办法直接触及到“中庸之道”作为方法论的内核。

02

如何践行“中庸之道”

目前为止,我的语言似乎仅限于强调“中庸之道”有很多高于词汇本身的意义,但从未试图解释该如何达到我所说的状态,例如,如何判断什么时候该温和?如何学着去判断该怎样温和?我似乎把这部分扔给了“中庸之道”本身,不敢触碰。然而我又意识到,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一步,还并不能够突出“中庸之道”的哲学性。当前的一个普遍现实,是不把中哲当哲学。人们似乎觉得,哲学需要有复杂的逻辑过程,而像“中庸之道”这样的中国哲学,则被贴上“心证”的标签,似乎只有圣贤悟出的结论,缺乏严密的逻辑支撑。这一点我非常不认同。因此,借这篇文章,我再试着从哲学的方法论角度,诠释一下我看到的“中庸之道”。

回顾《中庸》这篇文章,虽说是“四书”之一,然而篇幅并不很长。有限的篇幅内,又有巨大的比重在用尽辞藻从宏观角度渲染“中庸之道”之至高、之精微。为什么觉得这样的渲染是对至高道义的阐释?我觉得,这样渲染最直观的效果,一方面是让前来学习的后辈,心诚;另一方面则是制造语境,引导后辈进行感悟。而我们将这两点结合来看,不难发现,强力的渲染,是为了将向外找东西的惯性调整过来,引导学习者们,向内找寻,挖掘人性,挖掘内心。

向内找东西,是东方哲学在我眼里,最根本的基调。仁、忠、恕、诚,所有这些,是东方哲学最原始的信仰基础。而这两点合二为一,就构成了中庸的方法论。信奉这些品质且坚信他们存在,并且在此基础上向内找寻,这就是普通人的根本方法了。

最后,我还想探讨一下为什么“中庸之道”会给人们留下类似“温和”的印象。我觉得,除了字面意思的影响之外,这更是儒生给人们带来的普遍印象。因为赤诚,所以谦卑,但这与决策和行动的锋利程度始终无关。如果我们仅仅凭借儒生们的谦虚来定义他们为温和,这无疑是刻板印象的结果,简单化了儒学的追求。

03

悟“中庸”——跟着心走,记得坦诚

在FP的第二个学期,我越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庸”这一从小学时代便深植我心的概念,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UWC的生活和原来完全不在同一轨道上,曾经我适应于早已形成的惯性,这一年则是被新的环境拖拽着、艰难打破原有的惯性。所有文章都说“中庸”时刻应该被谨记,而我却感到,“中庸”在改变之际格外容易被想起。跟着心走,记得坦诚。

“中庸”真正帮助到我的,并不是说它能自然而然给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是说这种哲学教会我去做什么。而是一种,潜在的相信。会有挣扎和不安,被推着、狼狈着,依然能在心里留一个角落,给最初的自己。像是信仰,我虔诚地守护这份不随环境而改变的坚定。外表的我倦怠无力,其实都在等待发生在内心角落里的治愈。这是U校生活里,被我私藏的,小小天地。

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说,就是,我常常在面对不确定时感受到自信。虽然这完全不等同于我能把不确定性下的事情都处理好,但这种潜在的支持对于有些害怕改变的我来说,很重要。

我潜在的一点点哲学思维在好几个湖边的夜里回答了我的好多只问给自己听的问题。“中庸”在这种时候告诉我的,并不是所谓“适当参与社交活动”这样折中的、看似温和的办法,不是。它引导着我,和自己坦诚对话。很多时候,自信和坚定都来自于这种坦诚的能力。诚实不自欺可以省下很多欺骗自己并为此挣扎的精力和时间,认识自己,这成了面对改变时我做一切事情的基调。或许有点形而上,具体点来讲,就是认识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比如在踏出舒适圈的社交这件事情上;但同时也要意识到自己很好,甚至为这份真诚小小自我感动一下。带着清楚的认识和小小的自信,便有了遵循内心的能力,这让我放下了很多焦虑。放下焦虑本身,已经是中庸的一部分体现了。

4.jpg

和朋友们在学校昆承湖边的合影

04

享受“中庸”带来的释然

写了这么多,我有了⼀个新的疑惑。既然朱⼦等都认同《中庸》是“孔⻔传授⼼法”,认为读中庸是“求古⼈之微妙处”,可是该怎么达到中庸的境界?四书⾥其实并没有给明确的答案,⾄少在我看来没有,他们给的都是⽅向。如何在这条道路上⾛下去?我猜测,先贤们⼤概是希望后⼈们能掌握“诚”、“仁”、“礼”,并且往他们指出的⽅向努⼒吧。然⽽这中间,“悟”的成分好⼤。

孔⼦曾说过的:“吾尝终⽇不⻝,终夜不寝,以思,⽆益,不如学也。”我到现在还疑惑着,既然孔⼦也觉得“不如学”,那为什么终其⼀⽣没有选择给出具体点的⽅法论呢?我选择相信,这就是“中庸之道”⽆法被语⾔阐释的魅⼒吧。

学习到这⾥,关于“辩论”、“中庸”的疑虑早已打消了。其实跟研究的出发点,关系倒没那么大。忽然发现,“辩论是真或假”的结论,对我来说没有那么重要了,也不再纠结于它与“中庸之道”是否相悖。辩论的价值不在于真或假,我觉得,既然我这么热爱辩论,那就⽤我⾃⼰的⽅式坚持下去吧,尽情享受这份平凡⽣活⾥的英雄梦想,是我⻘春⽇⼦⾥最勇敢、也最中庸的决定。即使辩论都是假的,辩论场上的⼩⼩乌托邦,依然值得守护。我于是享受着这份“中庸”带来的释然,继续⼤步向前⾛去。 

我们需要的是从热爱出发,出发去山和大海,建构⼀个新的世界。


苏ICP备16015809号-1
Copyright © 2016 UWC Changshu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2016 常熟世联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