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高处——一位常熟UWC毕业生家长对教育的反思
发布时间:2021-09-022021届毕业生汪浩天(中)
三年前,当孩子的背影第一次消失在常熟UWC校园的大门前,我的内心充满了不舍与焦虑。看着孩子头也不回地大步迈向属于自己的新天地,我的担心似乎又显得有些多余。
一直以来,我都不是很确定将孩子送入UWC是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孩子初中就读于江苏省苏州中学伟长实验部。伟长班每年面向全市应届小学毕业生自主招生,需要通过资料审查、笔试、面试三轮选拨,最后仅招收全市140名优秀毕业生,录取率不到5%。不同于其它中学,伟长班采用的是独立教学课纲,学生初中毕业直升苏高中本部(当地最好的高中)。因此,让孩子走国内高考的路线也许更加稳妥。我也一直希望孩子高中和本科期间都能够待在我们身边,即使想出国也至少要等到研究生以后。
但是,孩子与孩子他爸的想法却与我不同。孩子第一次了解到常熟UWC是在2016的寒假。之前和他一起在央视录制过一档读书节目的成都学姐恰好来常熟参加选拔日面试。两人谈到UWC的教育理念与课程设置,很是投机。从那之后,孩子便也会不时关注UWC的公众号与招生信息。而到初三面临升学季时,支持高考路线“保守派”的我与支持申请UWC,由孩子与孩子他爸组成的“激进派”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冲突。
我不想也不敢让孩子去申请UWC的原因有太多太多。
选择UWC就意味着断掉了国内高考的后路,再也不可能回到他过去那个熟悉而优秀的集体,未来也许他会后悔。
选择UWC就意味着要放弃国内顶尖的教育资源,一所有着千年历史的名校,而冒险去尝试一种在我们入校时仅有三年历史的全新教育模式,他可能会有心理落差。
选择UWC就意味着孩子需要跳出那个一度为自己认可、同时也为他人所认可的舒适圈,直面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文化、习俗、思想。他可能受到很多冲击、误解、嘲笑甚至排挤,他可能会不适应。
选择UWC意味着他需要在高中时期就要接受几乎全英文的教育,意味着他文化基因里“中国成分”可能会被稀释很多。三年后他可能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儿,他可能会感到深深的困惑与迷茫。
选择UWC意味着他需要处理很多除了学习之外的事情,需要照顾好自己的生活、投入各类社团活动,他可能会本末倒置、又或力不从心。
选择UWC意味着对我们家庭而言一笔不小的费用,一直体谅关心父母的他可能每天都会考虑怎么过出父母支付的“价值”,他可能会陷入焦虑。
浩天在常熟UWC主持FP中文辩论
最重要的是,选择UWC代表着庞大的、几乎令人头晕目眩、无所适从的自由。相较于普高课程,UWC所开设的IB课程显然有更富有弹性。难度不说,大量的作业都需要长期的规划与筹备、与其他同学的合作、深入的独立研究,这对学生的时间规划能力、合作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学校,老师也会把学生当作“成年人朋友”来看待,因此对于学生的督促与监管较之于普高是少之又少。此外,UWC开设丰富多样的知行活动,各类文化周、讲座、论坛、集会、竞赛令人目不暇接·····如何平衡学习、休息与活动的时间自然也成为了一大难题。
在普高,孩子或许还能时刻得到老师的引导与提醒、家长的照顾与“代劳”,而在UWC,学生享有几乎绝对的自由。但是,伴随绝对自由的是绝对责任:是对是错,都需要自己判断;是好是坏,都需要自己承担。这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高中生来说,无非是一种挑战,甚至是一种一旦背上就无法再卸下的“甜蜜”的负担。自由本身即是一把双刃剑,而过度的自由在我看来甚至是一种干扰的因素、一种对于孩子真实潜能的束缚·····
我的“论点”还不只这些。整个17年的八、九月份,我们家中都充斥着浓浓的火药味。我们“两派”就围绕着是否要去申请UWC展开了不下二十场辩论,孩子就我上面提出的问题做出了十几层回应。
这期间,我真的很惊叹于孩子报考UWC的决心与动心,但更佩服的是孩子还没去之前就能预见这么多的挑战与困难,并还能够作出这么思维缜密、逻辑清晰的回答。最终,我还是屈服了,就让孩子和他爹去赌一次吧。
12月26日,孩子如愿收到了常熟UWC的录取通知书。深思熟虑之后,我们最后决定把孩子送进UWC,但我心里的纠结仍然没有被完全解开。种种对于未来的设想,究竟是我多余的焦虑,还是会真实发生的问题,一切只有孩子到了学校才会见分晓。
浩天(前排右三)与中文系老师、同学的合影
孩子进入UWC的第一学期,我还是很担心。看到孩子尝试着不同的活动,一方面为他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感到欣喜,但一方面也不由担心孩子会不会做什么事都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最终流于表面。幸好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尽管有些磕磕绊绊,但孩子还是在与不同的思想与声音的碰撞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加入中文辩论和语言学知行、导演契诃夫的现实主义戏剧《海鸥》、组织“礼济杯”“世联杯”“风月杯”等一系列大型中文辩论比赛和“世话杯”线上语言学竞赛、自主申请各类夏校与独立研究项目、发表论文等,孩子每一次对于自己理想勇敢的追求都在进一步坚定我们当初将他送往常熟UWC的选择的正确性。而最令我惊喜的是这一切都是由孩子自主完成的。无论是举办比赛、参加活动还是筹划项目,孩子都很少把困难摊到家长面前要求解决。
孩子在UWC的三年,我惊喜地发现,UWC的教育魅力在于能激发孩子永恒的内驱动力。这种力量有点像是孩子经济课上学到的回来教给我们的“看不见的手”(the invisible hand)的概念。在UWC,每一个有想法、有目标的孩子都会自发地和其它志同道合(或者志不同道不合的同学)产生互动,形成组织,并在这个组织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干,带来最大的功用。而不同集体之间的或合作、或竞争的关系就在不经意间为校园带来了文化整体的繁荣。
经济课上和老师、同学的合影
在这期间,家长和老师往往都只是采取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只在关键时刻提供适当的经济或情感上的支持。与我先前担心的相反,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下,每个孩子似乎都在不断探索与尝试中找到适宜的位子。UWC不同于其他学校,不是不断为孩子灌输竞争意识,将考试成绩当作唯一目的,将学习描绘成一种“不可避免的痛苦”,并将与学习无关的“杂事”全部亲自操办。
短期内,孩子的“学习肌”会变得非常发达,但很多孩子未来生活中其它必需的“肌肉”就在这个过程萎缩了,即使是“学习肌”也因为过度训练而导致劳损甚至变得僵硬,无法再继续保持活力了。UWC给了孩子们充分的选择权利,从课程到活动都让孩子跟着自己的兴趣与热情走,并在过程中引导和不断肯定孩子的努力和成果,让孩子们在兴趣和自信中自主挖掘潜能不断突破,给我们惊喜的同时孩子活成了他们自认为更加成功、也更加真实的样子。
UWC的教育魅力还在于多元文化的交流促使孩子平和地包容、接纳差异,将尊重彼此的理念融入正在形成的价值观中,并不断地刷新我的认知、帮助我摒除了不少我既有的成见与误解,从而让我们也获得更大程度的思想与行动上的自由。
例如,是孩子让我们意识到通向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不一定需要迎合社会的标准与期望;成功是可以由自己定义的。许多类似于民族主义、性别平权、国际政治等我们不了解或想法已经固化、不愿再去谈的话题,孩子也一直在为我们科普,并引导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重新审视这些问题。尽管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或接受他提出的某些想法,但我们可以感觉到孩子在努力地帮助我们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去重新认知种种社会问题。
看到孩子能够经常反省深嵌于自己思想深处的偏见,并尝试用不同立场、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去分析研究同一个问题,我们暗自为孩子在UWC所取得的成长感到骄傲。一种全面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仅能让我们对问题本身获得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而且还能让我们自身收获更多选择的可能。
正如有一次我和孩子聊天的时候问他在UWC学会的最宝贵的一项能力是什么,他说是掌握了一种和其他思维模式都能拉开一段距离的能力,不被某个信念或想法拖着走,而是主动地寻求与构建生活的意义。这种对于生活的反思能力正是通向自由必要的一环。
参加皮划艇训练
高中阶段正是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而UWC的使命和价值观则引导成长中的少年成为有情怀、有担当、有胸襟、有理想的人。高中阶段也是孩子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掌握终身学习方法,积蓄终身学习力量的关键时刻。我觉得这两点是孩子成长中最最重要的,而这一切我们在UWC的三年都收获到了,最终学习成绩的呈现和名校的offer都是以上两点教育的副产品。
有一次他和我分享读德国哲学家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心得体会。他说,自由从来就不是一种外在条件,而是一种能力;真正的自由源自于绝对的自律,是一种对于自身理性的十足把握。我想,正是UWC的教育让孩子认知到自由的价值与界限,以及自由背后所背负的责任。
感谢UWC让孩子在自由的环境下成长,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掌握了通向自由的能力。前者可能只是一种快乐的经历,但后者却是任何一所教育机构都需要教会一个人的最重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