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会报名 VR探校 招生信息 在线申请 预约访校 Close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学校内网
支持我们 校历 预约访校
新闻和活动
若无理解,焉得和平?若不相识,何谈理解?
莱斯特·皮尔逊

加拿大前总理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太平洋皮尔逊世界联合学院创校支持者

UWC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胸怀整个世界。它独一无二,非常清楚自己的责任。

纳尔逊·曼德拉

UWC名誉主席

已故南非前总统

我们已经实现了我们的梦想,就是为你们创造一个梦想中的学校。请走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他人的梦想!

赵宾

中国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国家理事会理事及常熟世界联合学院董事会董事

香港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 93 - 95

对理想和对有意义人生的追求是UWC最与众不同的特点并且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王颐

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共同创办人及董事会副主席

哈佛上海中心执行董事

加拿大皮尔逊UWC 89-91届毕业生

世界联合学院是1963年在日内瓦创立国际文凭组织的国际学校联合会的十所学校之一。… 今天,全世界超过4000所学校开设了IB课程,IB已成为进入优秀大学的金钥匙。
约翰 · 丹尼尔爵士
世界联合学院国际董事会及理事会主席
世界需要卓越的领导者来应对当今错综复杂的挑战、矛盾及冲突。他们需要运筹帷幄,充分挖掘新的机遇。我们对UWC学生的潜力以及实干的精神充满信心--因此决定加大对UWC的支持。

谢尔比·戴维斯

UWC国际赞助人

谢尔比·戴维斯奖学金计划共同创办人

在国际环境中突显民族情怀 ,在中国沃土上栽培世界之林。

李萍

副校长

中国文化项目总监及虞山书院院长(中国项目中心)

从职校到UWC,她的经历就是“教育改变人生”的真实写照

发布时间:2021-05-10

 看点    “教育改变人生”是许多人对教育的期望,也是教育焦虑的来源之一;但时下,也有声音说,靠教育逆转人生早就是水中捞月。教育,到底能否改变人生?从职业学校考入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的女孩张宜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做了解答。她在上海出生、成长,因为随迁子女的身份,她留在上海入读了职业学校,后来又考入国际中学。为了寻求更适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她不断地做出选择。她的故事,都源于教育带给她的改变。

一个在沪出生、长大,但因为没有上海户口,不能在上海高考的务工子女学生,在学业上能够走的最远的路是什么?读中专、大专,然后专升本;还是回老家读高中,考大学;抑或是考入国际化学校,去留学?

花费甚巨的国际化学校和留学,似乎很难和印象中的务工子女联系起来。孔子曾践行“有教无类”,但如今似乎越来越需要靠家庭、靠财力才能接受优质的教育。

但就是有这样一个小姑娘,打破了这些偏见与桎梏,凭着自己的努力,考入了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走出了自己新的人生。这所中学,在业界堪称“小联合国”。2019学年,学校共有来自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的580名学生。

张宜雯,父母因为工作来到上海,她在这里出生、长大,小时候甚至还和房东阿婆学说上海话。在初中以前,她一直觉得自己就是个上海人,而老家河南周口,反倒是个陌生的地方。

1.png

张宜雯

小学开始,她每周到上海久牵志愿者服务社进行学习。这个由IB老师张轶超创立的公益教育机构,希望通过课外教育活动来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发现自我的天赋与才华,也能享受探索世界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也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张宜雯并不是久牵第一个被世界联合学院(UWC)录取的学生。早在2011年,学姐王新月就被位于加拿大的PEARSON COLLEGE UWC录取,也让人看到了农民工子女升学路上的更多可能性。至今久牵已经有13名学生进入世界各地的UWC学习。

用张宜雯自己的话来说:“我觉得学习是有用的,虽然人生不是根据分数来界定的,但还是很重要,因为它真的可能会改变一些命运。”

张宜雯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以务工子女学生身份考入国际化学校,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学生。

而她的经历也让外滩君不禁思考:怎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怎样的人生又算是成功的人生?当我们困在教育的狭窄赛道上时,眼前的选择是唯一的、正确的、适合自己的选择吗?

一次偷懒

让她知道学习必须要主动

如果不是妈妈多看了一眼报纸,可能张宜雯就不会与上海久牵志愿者服务社结缘。

张宜雯小学二年级时,学校要求学生订阅报纸,但对她来说,这几乎与废纸无异,只有二年级的她并不怎么翻阅这份课外读物。

反倒是妈妈在翻看报纸的时候,看到一张久牵志愿者服务社的孩子们画画的照片,想到女儿也喜欢画画,就带着女儿去报名。但久牵最小只接收三年级的学生,张宜雯不得不先回家。

2013年夏天,熙熙攘攘的人群挤在上海顾唐路的救助管理站门口——这里就是久牵的新生报名处。

张宜雯跟着人流走进略显拥挤的乒乓球房,领到了一张报名表。

这时,距离她第一次知道久牵已经过去半年,她和久牵终于相遇了。

2.png

张宜雯第一次参加久牵音乐剧(左一)

最初,母女二人对久牵都没什么了解。对年幼的张宜雯来说,参加久牵的活动,只不过是每个周末到一个学校以外的地方,免费上几节课罢了。

但一次活动,让她意识到,久牵虽然不是学校,但绝不是一个玩玩就可以的地方。

那是一次中秋节做月饼的活动,也是张宜雯第一次参加久牵的活动。

在参加之前,老师要求孩子们每人准备一个和中秋节相关的神话故事,到时会随机抽取同学出来分享。

凭着在学校的经验,张宜雯想着,既然是抽查,那应该不会正好就抽到自己吧,而且让同学做分享,也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费劲去准备反倒显得有些不值得。

3.png

在久牵练琴

但她万万没想到,第一次参加活动,就被老师抽到出来讲故事。“我当时就脑子一片空白,那个时候又很小,也是第一次碰到这种情况,不知道去怎么面对,然后就站在原地。”

张宜雯那时本来就是个乖巧的小丫头,还有些内向,在学校里换了新同桌,因为不敢说话,往往能一天都不和新同桌交流。

这样一个害羞的姑娘,毫无准备地被老师点名讲故事,什么都说不出来,只好傻傻站着,小声地说“没准备”,气氛尴尬极了。

后来,久牵的唐老师告诉张宜雯,久牵的活动不是让他们单纯去玩,而是要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些什么,或者是获得些什么。

因此,后来张宜雯再去中华艺术宫游玩时,会带着“寻找三幅和《加纳的婚礼》绘画方法相同的画”的任务;去参观动物园时,会记下看到的动物和简介,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手册上“找到指定动物”的要求……

4.png

久牵集邮课实践,探访上海邮政博物馆(左二为张宜雯)

后来,张宜雯又很快就发现了久牵和学校不同的地方。

一次阅读课上,张宜雯和同学读到了两只猫的故事:

一只肥猫在优渥的家庭中做宠物,吃喝不愁不说,更是好吃懒做;

另一只瘦猫则不然,每日勤奋地抓食物,却连温饱都难以维持。

末了,老师问大家,更想做哪只猫?她觉得这个问题很没意思,“那肯定都说要做那只瘦瘦的猫,肯定说要好好学习,然后要努力什么的。”

但是,班上一个同学却说,他想做那个胖胖的猫,因为觉得它每天过得很幸福、很快乐。

这个回答在张宜雯看来不可思议,“这在学校里是绝不可能发生的”。

5.png

张宜雯(左一)与久牵的姚渊老师及小伙伴们留影

在张宜雯的感受中,平日在学校的学习像是一个套路,老师心中早已有了一个标准答案,学生们要做的,不过是不断接近那个“标准答案”。

渐渐地,她也被套路了进去,只选择说“老师想听的回答”。

但是在久牵,张宜雯感受到了,学习靠的不是套路,而是积极主动。学校里,总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像喂饭一样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但是在久牵,她学会了要自己吃饭,自己学习。

从小学三年级到现在,张宜雯几乎每个周末都在久牵度过。

久牵的小伙伴也越来越多,最开始开班会的那个教室又添置了许多椅子,直到后来人多到已经放不下更多椅子,大家挤在教室里开班会。

久牵成为了她的第二个学校,第二个家。

抵抗偏见

坚持对的事

在久牵的生活是自由而快乐的,上什么课,参加什么活动,进行什么志愿服务,都要自己选择。就像张轶超说的,久牵充分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并将学习和成长的决定权交给他们。

张宜雯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学会为自己负责,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但初中对她这样的孩子来说是难熬的,就像她会被久牵吸引一样,她一心想学习,想在这个充满机会的年纪,多学多看多体验,无奈却身处一个偏见重重的环境,能不能走向自己想选择的路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6.png

出黑板报中的张宜雯

张宜雯的小升初考试并不怎么顺利,因为分数原因,最终去了调剂的学校,并被分入外地学生组成的“平行班”。分子实验室、3D打印机、讲座……一系列设施资源都是本地班学生的专属,甚至连拍摄宣传视频,都没有平行班同学的份。

学校的理由是,因为户籍问题,像张宜雯这样的学生,很多都会选择回老家,许多活动没办法在平行班上举行。一些老师也张口闭口,说平行班同学成绩不如本地班好。

一天早上,校长铁青着脸,突然冲进正在上课的班级,打断了课程,开始教训同学,起因是有同学在执勤的过程中威胁了本地班的同学,甚至说要打人。

这种威胁确实发生过。一次平行班同学检查同学们有没有吃光午饭时,一个男生嚣张地说:“我爸爸是教导主任,你检查我,到时候你就完了。”

但这次的事情并不是班上同学干的。身为班长的张宜雯当场澄清,却挨了校长一通骂。

后来误会解除,自觉失态的校长敷衍地说“对不起,我搞错了”,临走时,还叮嘱班主任,“这个学生你要观察一下,我觉得她没有做班长的能力”。

校长走后,班主任抱着张宜雯一起哭了,但她告诉张宜雯,这件事张宜雯做对了,不要伤心。正是这句话给了张宜雯一种力量,让她觉得自己在做正确的事,她也在此后继续坚定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那一年,张宜雯才上初一。

7.png

张宜雯(一排右一)与初中老师和同学们


面对留在上海读职校,还是回老家读高中的问题,张宜雯没有多犹豫,从小到大她都没有考虑过不在上海读书的情形。

也曾回老家几次,但是长期居住在上海的她,既无法适应所谓家乡的饮食起居习惯,也听不懂乡音。一想到妈妈说,回去以后就只能死读书,没有久牵这样可以提供课外教育的公益机构,更无法和久牵的朋友们继续在一起,留在上海读书的愿望就坚定了。

8.png

张宜雯(右一)和久牵的好朋友

虽然留下来只能读职校,但是张宜雯也计划好了,就像老师说的,读中专后还可以考大专和专升本,学历上有提升的空间,还和大学一样,有选择专业的空间。

在张宜雯的计划里,读书就是最重要的事。但随着年级升高,她渐渐感觉到身边同学的改变,课堂纪律混乱,作业基本不交或者一抄了之,班级不团结……原本一些纪律规范、行为端正的同学逐渐放弃了自己,开始逃学、吸烟、打架。

升入初三的那个暑假,张宜雯特意找到平日里一起学习的几个伙伴,详细地制定了一份开学后帮助班级同学积极学习的计划。但是开学以后,同学们并不买账,甚至有些排挤张宜雯的小团体。种种阻力之下,这份计划并没有派上用场。

9.png

和同学的合影

虽然帮助班上同学的尝试失败了,但是张宜雯没有放弃自己。紧张的初三,她和这几个小伙伴抱团学习,自发组织自习课,放学后留在教室写作业,向老师请教问题,努力活出自己心中初中该有的样子。

最后,她考入一所职业学校的“五年一贯制”应用英语专业。这是她选的分数线比较高的学校,希望能在这里获得更好的学习氛围和体验。

拒绝放弃

开启人生新赛道

但考入职业学校以后,张宜雯见到的,却是初中的升级版。

原本,看到班上努力的同学一下课就追着老师提问,自己买课外教辅学习,张宜雯还对学校充满了信心。但是看到身边同学的改变后,她开始注意到那些不想学的同学上课玩手机、睡觉、抽烟,挥霍人生。

“有一次,我看到认知里面一直很乖、很正能量的一个女生,也开始在班里抽烟。当时,我回到教室,看到她吐出一口烟雾,我还以为是我看错了。下课的时候,我又确认了一下,她真的是在抽烟。这可能不是她变坏的标志,但我感觉自己的价值观受到了震荡。”

张宜雯也想过,继续在这里读书会是怎样的情况。学校的课程比较简单,本以为会天天说着流利的英文,结果却连普高的水平都没有赶上。虽然老师也在尽力补充学习内容,但抵不过学生自己的怠惰。

而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让张宜雯也开始担心自己的定力。

“5年之后,我有可能成为一个比较出色的学生,但更有可能在这5年中堕落下去。我觉我们学校挺像养老院的,但我不可能在这里养老5年,浪费5年时间。”

她想要换一个可以更好学习的地方的想法越发强烈,这一次,她坚定了要考入常熟UWC的决心。

小学时张宜雯就听说了,久牵有学长学姐考入UWC各地校区的先例,这是留在上海的他们,在职业学校以外的另一种选择。这时,想到考常熟UWC这个决定,张宜雯没有多犹豫,因为这所学校对她的吸引力已经远大于她能考虑到的那些困难。

在和学长学姐的交流中,张宜雯知道,UWC的教学模式和久牵很像,自由选课,多样的活动,考验的是学生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能力。这些都是她熟悉的。

而多元的文化环境,国际化视野,以及留学机会,更是她渴望的挑战与资源。一直以来,她就想要在一个适合学习的地方成长,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已经不能回头再回老家读高中,职业学校也不能满足她的愿望,眼下就只剩下了一条路。

12.png

选拔日,张宜雯(左一)

初三那年,她就尝试过申请常熟UWC,但那次的准备不充分,没有被录取。她笑称当时的自己是“普通且自信”,学校的问题只是浅显地思考后就落笔回答,全英文的回答对她有难度,就用谷歌翻译了中文的答案贴上去。

但第二年她拼尽了全力,抛弃了机器翻译,自己用英文一条条地翻译中文回答的内容,努力思考学校提出的颇有哲学意味的问题,比如“有没有不想去的校区?为什么?”“人们总把过去看得比现在更幸福,你同不同意?”

这样的思考很难,但张宜雯也不陌生,因为在久牵的学习过程中,她就经常被要求思考这样的问题。比如在新闻课上,她就和老师、同学讨论过“该不该有女性的痛经假?”,他们不仅抛出自己的观点,还要找到支撑自己观点的论据。

13.png

选拔日的号码牌,张宜雯觉得是自己名字的谐音,E(宜)5(雯),很有缘

张宜雯要考常熟UWC这件事,没有瞒着大家。有位朋友的妈妈知道后,感慨道:“那么多人申请,怎么可能轮到你哦。”虽然这句话并不是要挖苦,但张宜雯最终用录取通知书证明了,这就是适合自己的学校。

备考的过程,其实更像是张宜雯和学校的双向选择。和许多久牵的同学一样,她也对公益非常向往。身为公益的受益者,她觉得自己就是那群最有可能改变社会,继续去传递爱心的人之一。

几年前被录取的久牵学生班富俊,就说过想要去联合国难民署工作。或许正是这种与学校相契合的价值观,让学校选择了张宜雯。

“公益是无论多久都想做的事”

用行动改变更多人

当被问到今后有什么计划时,张宜雯很不好意思地说,自己还没想好。就连学校里的职业规划,也只是随便写了个和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上去。

但唯有一点,她格外坚定:“我想做公益,公益是无论多久都想做的事。”

确实,张宜雯自己就是公益教育的受益者,因此,她很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去回报社会,尤其是看到有比自己更贫穷、更弱小的人。

六年级毕业的那个暑假,张宜雯曾跟随着志愿者团队去到四川凉山,一个总会出现在地震新闻里的地方。

来到小学以后,张宜雯看到学校一共只有两间破败的房子,窗户是漏风的,桌椅都年久失修。“在我看来,那都不能称之为一所学校。”

14.png

张宜雯曾去过的凉山小学之一

学校的学生也是混杂的,只有两个年级,40多个孩子。家里没钱送孩子在适龄的年纪去读书,大孩子就和小孩子混在一起,一同上课。

有些孩子手上还有皮肤病留下的痕迹,可是家里也没有送他们看医生,孩子只好忍受。

就连平时张宜雯自己都有些嫌弃的,那些带有LOGO的书包,给到那些孩子时,他们都喜欢得不得了。

“小朋友是发自内心的开心,他们脸上那种纯粹的笑容是我在这边很少会看到的,包括他们眼神里对知识的渴望,都非常打动我。”

到中午吃饭的时候,团队拿出自热米饭,一个孩子过来问张宜雯,这个可以带回去给弟弟妹妹吗?张宜雯让他再拿一份,但那孩子却说不用了,宁愿自己挨饿,把自己的饭留给家中的弟弟妹妹。

张宜雯原本以为,这只是个例。但当他们坐车离开时,经过学校隔壁的草地,草地上坐满了学校的几十个孩子,几乎都是哥哥姐姐把自己的饭省下来,在带弟弟妹妹们吃饭。

15.png

张宜雯曾去过的凉山小学之一

即使已经过去多年,当时那些小朋友的学习环境、生活条件,还有教育资源的匮乏都让张宜雯难忘。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人们心中的偏见,甚至一些孩子在懒散的学习氛围中放弃抵抗,放弃通过学习,去提升自己能力,开阔视野,获取更好的、更适合自己的机会。

所以,她在心中种下了一个愿望,等到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就去做些贡献,去改变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去做些改变。因为这些都是张宜雯亲身经历的事,但她却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看到了教育给她的新希望。

回想开头的那几个问题,或许仍然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是在张宜雯身上,外滩君的思考也有些了眉目。

从职校考入国际化学校,这是一种成功,但成功之处并不在于考上了名校,而在于她整个人生中都在不断地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她的回答很清晰——她想要学习,想要在更好的环境中学习更多东西——于是她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她相信自己做的决定是更适合自己的。

而这些,就是教育带给她的新希望。

如果没有在久牵的学习,或许她就不会知道,自己其实也可以考入常熟UWC;如果不是一直以来都坚定地相信学习可以改变人生,或许在中途,她就会放弃努力,得过且过地读书。

但如今,她在自己有限的选择中,选择了更好的学习环境,甚至还希望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去帮助别人,走一条从前不敢想象的新道路。

在听完这么多经历之后,外滩君甚至会忘记张宜雯还只是个十几岁的高中生。但即便她没有从职校考入常熟UWC,相信她对学习的这颗拳拳之心,也终将引领她走向自己的人生高峰。

就像她的偶像羽生结弦的座右铭那样——“曾有许多艰辛之事,但没有不拂晓的夜晚。”

苏ICP备16015809号-1
Copyright © 2016 UWC Changshu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2016 常熟世联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