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会报名 VR探校 招生信息 在线申请 预约访校 Close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学校内网
支持我们 校历 预约访校
心声
若无理解,焉得和平?若不相识,何谈理解?
莱斯特·皮尔逊

加拿大前总理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太平洋皮尔逊世界联合学院创校支持者

UWC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胸怀整个世界。它独一无二,非常清楚自己的责任。

纳尔逊·曼德拉

UWC名誉主席

已故南非前总统

我们已经实现了我们的梦想,就是为你们创造一个梦想中的学校。请走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他人的梦想!

赵宾

中国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国家理事会理事及常熟世界联合学院董事会董事

香港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 93 - 95

对理想和对有意义人生的追求是UWC最与众不同的特点并且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王颐

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共同创办人及董事会副主席

哈佛上海中心执行董事

加拿大皮尔逊UWC 89-91届毕业生

世界联合学院是1963年在日内瓦创立国际文凭组织的国际学校联合会的十所学校之一。… 今天,全世界超过4000所学校开设了IB课程,IB已成为进入优秀大学的金钥匙。
约翰 · 丹尼尔爵士
世界联合学院国际董事会及理事会主席
世界需要卓越的领导者来应对当今错综复杂的挑战、矛盾及冲突。他们需要运筹帷幄,充分挖掘新的机遇。我们对UWC学生的潜力以及实干的精神充满信心--因此决定加大对UWC的支持。

谢尔比·戴维斯

UWC国际赞助人

谢尔比·戴维斯奖学金计划共同创办人

在国际环境中突显民族情怀 ,在中国沃土上栽培世界之林。

李萍

副校长

中国文化项目总监及虞山书院院长(中国项目中心)

沉默的力量

发布时间:2019-12-30

我在初中时是学校里出名的笔杆子。常年蜗居书房,刁半截牙签,眉头紧锁,两腿大撑,纸笔作马,指点江山,做出诗酒疏狂、冲锋陷阵的模样,有声有色地与先前设置的"假想敌"作殊死的语言搏斗:就算不免嚼着艰涩的文字,也要抛出一串串愤世嫉俗的战斗檄文来。

1.jpg

在UWC项目周的原创演讲及朗诵

这场战斗是旷远的,无止息的:学习是前端的预备军,知识是后方的弹药库,而这些知识也往往来不及二阶归纳整理,就被草草捆成一团,然后朝准一个方向,纵身一投一“轰”! 原想卸一个螺丝钉,换一盏电灯泡,修一条椅子腿,却一下子拆迁了一整幢楼!大抵也就是常年奔忙于各大战场,炮声不绝于耳的缘由,我鲜有沉默的经历和体会。此来,我的话语观便落得更加直接,大可归结成两则:闭嘴即是屈服,不说等同没有。几年以后才发现,思想已被掘成了一口枯井,干涸得只剩下话语的泡沫。

时逢初三升学大关,家中一番激烈讨论后,我坚持了父亲的正确指挥,报考了常熟UWC。原因如下:我的父母虽然在具体实现过程上多有分歧,但二者有关升学的第一指导方针却异常统一,便是希望孩子保持快乐,不憋屈,不强求,且尽可能地施展才华,体现个人价值。于是,当他们发现UWC校内搭建有更广阔的舞台,配以质量更好的灯光架与麦克风,拥有更多多元文化背景的国际听众,其课程体系比较体制内学校更鼓励“开口教育”……,便大力鼓励我申请此校,拓宽喜言善辩的“拆房”业务,将“战火”烧至环球。此后,我便顺风顺雨地通过笔试,面试,如愿接到录取通知书,彷若这一切都是为我量身锻造一般顺畅自然。入校后,我也不免摩拳擦掌,参加了不少鼓舞人心的讲座,慷慨激昂的演讲和许多同学们自发组织的辩论赛,回回情绪高涨,甚而顺利加入了UWC学校遐迩闻名的课外知行活动中文辩论社,现如今已是团队中的一员核心。

2.jpg

在UWC主持中文辩论

可当我“拔剑四顾”,看到那些突然原地起爆,面红耳赤的争执,看到那些极具挑衅性甚至侵略性的伸张,看到那些直率到近乎无情的驳斥时,我却傻呆呆站在对立两方的中央,嗓子间摩来擦去,硬是挤不出半个音节来。在这个观点林立的世界里,我竟谙得了先前为我所摒中庸之道。一张沉默文化的通辑令开始封在了我的嘴上。无言如同癌细胞般扩散:熟人面前,长辈面前,课堂间,舞台前,像不少中国同学那样,我无可避免地开始走向沉默,成为了“那一群沉默的人”中的一个。在不同的场合里,在众多话语者的欢歌热语中,我们用东方式的微笑与个体无意识的冥思消解着尴尬。反观UWC这块海纳百川,自由包容的镜面,却见敞亮地照出了我的笑颜下的保守;其喧嚣的背景衬出了我思想底层的贫乏,表达结构的干涩。我感觉自己是一段风干、易裂的独木桥,摇摇晃晃,牵连着两个不同话语文化的异乡。

我身上表现出的这种反差叫周围的人惊奇以及不安 一 父母先是关心,后来又是担扰,焦虑,最终是责骂。母亲的结论仅是我学习学呆了,父亲相比而言则有更强的社会调研能力与科研素养。他通过对我行为习惯长期的观察,加以和其他“病患孩子”家长的深入交流,得出了更为“靠谱”的结论,即:我进入了青少年独有的“高冷”期。然而这个结论错得有些同样离谱:一,我并不高,据18年最新数据,我才刚碰到智人平均身高。二,我并不“冷”。我对凡事充满热情、富有乐于探索与尝试新鲜事物的勇气与好奇心、具备不达标不罢休的毅力、对周围人也讲礼貌,不疏离或排挤任何个人或群体。怎么就“又高又冷”了呢?于是,我将目光向内投向自己:我为什么要选择沉默? 为什么会? 为什么能? 又为什么想? 因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本身并不应该:在世界联合学院打造的这样一方鼓励自由、自主、自立精神的土地上,我有渠道、有平台、有机会、有观众、有欢呼声、有掌声,甚至还有队伍,有粉丝,信息传播媒介只多不少。思来想去,我还是寻不到任何非选择沉默不可的成因,只是很纯粹地认为自己在沉默中过得更充实,也更快乐:学习上,我能够侧耳倾听,拾人聪慧,在沉默中从身旁源源不断地快速汲取营养;生活上,借凭外界高人的挹注与指引,我同样也可更好地充实完善自我,并抹去旧时附着于脸上的“战斗”尘灰,助我看见许许多多一度曾经为我所忽略的沿岸风景。

如今眼见的这一路风景,我不打算将其占为独有,供我一人享受其中。我决意将这辆列车开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领略到沉默在教育界和更广大的生命体验中独特的位置以及它独具的韧性、价值和美丽。

其一,沉默是广义的个体自由。它是唯一能就个人背景,表达能力,资历和意志而不断转移的开放式,内向化结局。对于中学生,这个三观尚未成形、可塑性极强的社会群体而言,沉默的存在解放了原来被各色各式参考大纲所限制或封锁的话语空间,赋予学生探寻真理,追求另一重可能的快捷通道。以文学创作为喻,我们常言诗歌的最高境界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其它文学作品诸如小说和戏剧,也经常出现长短不一的沉默留白,通常以一串省略号带过。这并非是作者无话可说,而是作者有太多的话意欲诉诸读者,而此处通过留白而来重构话语空间。想深一层,教育亦如此:培养学生批评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内核便在于适度留白,任由学生根据其自身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建构起针对同一概念或主题的多维理解与独立探究建立的知识体系。正所以,教育者不应当把学生的沉默视作豺狼虎豹,刻意远避之,反而将课堂时间填充得满当当一丝不剩,让学生没有半刻喘息的机会和思想弹跳的空间。相反,加以引导及审慎鼓励的沉默,绝不是死寂沉沉的憋气比赛,而是意在酝酿一场百花齐放的思想盛会。学生的思想需要远行,即使是历经风餐露宿,成果可待。长期宅居课本和老师的评讲中,精脍细食,饭来张口,易养出“富贵病”,徒知索取,不敢“拿来”,更无能创意丛生。因而,只有当教育者赋予学生更多沉默的机会时,答案的多元性与完整性才能得以保障,答案的深度方可得以挖掘。

其二,沉默为学生提供了反思的机会。直白地说,人正如一辆结构复杂的拖拉机,需要机师定时开箱检查,更换零件,否则操用不久必定损耗报废。文艺点儿说,我们需要驻足回望,静候那个因跑得太久、太快而发烫的灵魂。总而言之,人不能总是向上、向前看,而要走走停停,自我拆解停顿,时不时自行掂量、摸索、诊断一番。而沉默正是这种反思的重要形态和模式,它通常要求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和客观的角度去审视和洞见自我,从而达到自省和自知的目的。唯独闹中取静,心如止水,学生才能看到见大众镜像外的自己。反之,若长时置身嬉笑怒骂,喧暄攘攘的环境中,学生多半所见的往往只是残缺的、光辉的那一半的自己,不免会陷入“自鸣得意”和“学而不思则罔”的深渊。

其三,沉默赋予我们以及我们身后所代表的一切成果以厚度与重量。沉默中的话语缺席,让思考成了唯一验证论断之有效性的途径。现今的世界上飘舞的旗帜遮天蔽日,一如展柜前的珠玉首饰叫人眼花缭乱,以至于“无旗之人”和“寡言之人” 都化归作无名之师,淹没于各色观点的海洋之中。于是在这日重标签的刺激下,大家越来越习惯了凡事皆要争着去表点态度,持些观点,站好队,挨着个挥舞大旗。一知半解或立场“平庸”的群体也要被迫加入一方,言不由衷地站立旗下高声唱歌。面对一些有立场严肃,确有真知洞见者,却因其表现力稍弱,时常要被人们别有用心地质问:“啊,你是哪个学派的?你的观点由哪些理论支撑?” 对方支吾迟疑,同学或是为师者们便不再对他/她的思考与论证予以理会。这样一种趋势,对于现在不少见的安静观察、慎重思考、常处在沉默形态之中的那个学生群体来说,无论是意欲从容表达自身论述,又或是旨在锐意创新,都可能遇见不小的阻碍。其中保持沉默静思被误读、被误解所彰显出来的隐喻,实在是非常不应该也是非常危险的。沉默在教与学的进程中,能够赋予我们一重更深层的互动和精细的反思与考量的可能性,既为针锋相对的观点保有缓冲的空间,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自由扎根的时间。研学之中不论哪一个环节,行动前充分考虑,权衡利弊对于最终呈现出优秀工作成果的必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而沉默是潜藏海平面以下的冰山,滋生补充的养分,让展露在水面上的内容更稳固,也更突出。

其四,沉默还是一种坚忍,是趋于内向化的肯定,是在个人身份形成中,面对外界的质疑与生活的摆设以一拳有力的回击。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沉默是最高的轻蔑”。顺境中沉默有助于修养我们的才干,在逆境中同样可以淬炼我们的意志。教育培养出的成功应当是终身受益的,而单单学生时代学术上的成功不等同人生其它阶段其它方面的成功。当我们步入社会,走进职场,面对与自己相比资质同样优秀,但却更努力的同行时,当我们高声呐喊却沓无回应时,当我们奋臂疾呼却无人理会问津时,沉默是我们唯一的知心伴侣,是护卫我们精神世界的“一块红布”。试想今天台下的诸位听众,各位亲爱的同学们,假使你们毕业以后去从事慈善、搞科研、解密克莱研究所的千禧年难题,抑或深入他乡当战地记者,这其中又能有多少鲜花掌声?而会有多少时候面临的只是失败、默默无名和死一般的沉默? 这时,我们只有经得起,耐得住,视沉默为至友,才能一天天,一点点地凿出小洞,引导理想之光照进现实。的确,我们现在的教育已经转而引导和激励学生们在公众场合大胆自如地尽情发表观点,也正因此同时有需要教会学生追求本真的并不关乎观众数量的多少与台下反响之大小的个人见解。即便台下并没有观众,而有些话你一定要说,有一些事你一定要做,你是否能够做到有始有终?将自我理念贯彻到底?教育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白日里如何循着时代的轨迹行进,更是在天黑后如何一个人在思想的荒漠中独行。

最后,还要说几句题外话。今年暑假我去美国康奈尔大学上了六周的人文夏校。康奈尔因处地偏僻,地广人稀,专业上又以生物工程和农业见长,被诸多留学党戏称为“康村”,在康奈尔上学则被称之为“进村”种田云云。本人“进村”不到两周,便有来自四面八方而众口一词,夹带揶揄意味的“问候”传来:“(老汪) 你田种得怎么样?” 我只好同样惴着笑意,哑声应付一句:“与民同乐。”但我的心里其实是无奈的,当然也很不甘,甚至愤愤然。我是来摘星星的,学习专业知识的,哪能与无趣的种地相提并论? 时隔半年,重新忆及此事,心生一份不同彼时的感受:为什么一提到农民我们总怀有如此偏执和狭隘的联想与偏见? 我们这一代以及接下来的每一代人,都需要农民的劳作养育,需要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地默默无声的奉献。农民们以自己的方式种好自己的地,抬头能看得到四季气候的变化,观天上云来雨落;低头能关注地里庄稼的苗势,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播种,勤勤恳恳地耕耘。也正是因为有了农民的坚守,才叫四海之内的土地绿意蓬勃,人们健康生活,安泰处世。归根结底,我们还是要学习和仰仗农夫们这种“靠谱”的沉默,一种对自己的心灵田园无需多言恬噪的执着开垦和守护。这种沉默的内在力度,强过一切花哨的口号与宣传。今日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已然出奇得热闹,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一股又一股的话语热流已汇聚成不可逆转的各色时代热潮,裹挟着年轻人埋身其中。越来越多的人想说、会说、在说;占着话筒不停地说、有目的地说、没目的地说、肆无忌惮地说、张口闭口说、大批量地说……!这么一锅沸腾的热水,让沉默尴尬,让沉默者为难,让沉默教育无力回击。我想,该是时候让在座各位教育界的“大厨”们想一想:是不是应该往这热锅里倒一小碗凉水,还学生们一些沉默静思的空间,让他们暂时逃离话语的湍流,静静地沉下去,转两圈,四周看看想想,走走转转? 正如滚汤煮饺子,不用凉水缓冲降温一下,饺子要么熟不了,嚼不烂;要么煮破了,散了馅,末了一锅面皮菜汤,再也分不清皮和馅,辨不明真与假了。沉默是沸腾与成熟的前奏,是时间与每一个饺子签订的协约。社会环境中,学习过程里,适当的沉默无论是对当代社会舆论圈风气,对教育界的导向探索,对学术界提倡的诚信,都是大有裨益的。

我想说,我们要做回农民,并好好把握煮饺子的决窍,成为有梦想的实干家,活跃在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每一片土地上。就像忠厚少言的农夫之珍惜粮食,也像农夫珍惜粮食一般珍惜沉默。在这喧嚣的世上,无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请不要掠走他们在静思沉默中孕育精神食粮的机会,殖民他们最后一丁点儿的思维孤岛。请允许人与人之间不时地保持沉默,因为正是时不时的沉默,为我们生而孤独的生命养育出活力与精彩,衍生激发出新思维、新方法。为此,亲爱的师长,请还予我们一些沉默的权力吧,也还给这个喋喋不休至口干舌燥,精神衰微的时代一些沉默吧!真诚谢谢大家!



苏ICP备16015809号-1
Copyright © 2016 UWC Changshu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2016 常熟世联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