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UWC话剧社上演《雷雨》被上海老艺术家赞为“极其大胆的选择”
发布时间:2018-07-11寂静舞台上猛然一声震耳欲聋的枪响,“萍儿!”,侍萍望着繁漪与周朴园惊慌失措的背影,嘴角扯出绝望又认命的弧度,屈膝长跪,幕布缓缓合上,伴随着偌大剧院里经久不衰的掌声。6月2日下午,由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中文话剧社带来的《雷雨》终是落下了帷幕。
作为话剧社公众号的撰写人之一,以及舞台总监的室友,笔者目睹着《雷雨》这部剧从招募演员,到各种workshop,到演出前一字一句的最后通宵排练整合,到最后红色法兰绒幕布拉紧。听着观众们的欢呼与掌声,回想起这一年两个学期上上下下的努力与付出,相信所有人内心都会涌起一股由衷的自豪与澎湃
演员
这一年笔者接触的最多的即是演员们,对每个演员细致入微的采访过程中,发现每个演员都以自己的方式成功融入了这部戏,融入了自己的角色。最后在狭隘化妆间里,即使没有上妆便已经入了戏的演员们在化妆师们技术高超眼花缭乱的粉底遮瑕高光腮红眼线眼影口红定妆之下,穿越时光长河,俨然已经是周家大宅中幽魂们的化身。
舞台上他们出彩的表现完美的展现出甚至超越了这一整年他们为这部戏付出的努力,扯出的一颦一笑,吐出的一字一句,做出的一举一动,都令人忘记了他们也不过是一群正值青春活力四射的少男少女,令人唏嘘叹息当年在死气沉沉的周家发生的这一出悲剧。
“今年这一年对我来讲是很灿烂的一年。话剧一直都是我最热爱的东西,而这过程中能有话剧社这样一群有趣的灵魂的陪伴让这场旅程更幸福。他们让我在雷雨度过的每一天都很耀眼。话剧社相比其他的知行更像是一个家,以至于雷雨演出完之后在放学后我甚至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这已经慢慢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能和最好的朋友追逐相同的美好,就好像每天都有很可爱的天气,像琥珀里冻住的时光。”
——巫亦乐 (饰鲁侍萍)
詹远 饰周繁漪
周容(左)饰周冲 樊昱可(右)饰鲁四凤
沈煜洲(右一)饰周朴园 李苏扬(左二)饰仆人 一、乔丹(右二)饰仆人二
孙弘轩 饰鲁贵
徐高骏 饰周萍
巫亦乐(左一)饰鲁侍萍
导演
她们选下这一出剧,曾被上海老艺术家们赞为“极其大胆的选择”。当初选择雷雨她们为了达到最佳演出效果对剧本的匠心独具的改编,她们对演员们从细心挑选到指导栽培。幕后滴滴汗水的挥洒者们,促使这奇迹终在世界联合学院剧场舞台上演的她们,终只在谢幕时盈盈一笑昙花一现,但她们为这部戏付出的无数心血在舞台上的每一分每一秒,在观众们屏气凝神之时,在每一幕谢幕的掌声雷动之时,都一一渗透出来。
从左至右依次为:易水石、吴雨晴、詹远、秦星语
合照 陆天一(左二) 饰B角周朴园
“创办话剧社之初,虽然深知演绎《雷雨》的复杂程度,我们依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部戏剧作品。同时身为演员和导演组成员之一,我也预料到了即将遇到的最大困难。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抑或是“无知者无畏”,我仍盼望尽微薄之力,致敬经典。中文话剧团从诞生、发展再到《雷雨》杀青,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剧组的几大组成部分(演员组、导演组、文宣组、设计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经历了数次人员、场地、资金变更等突发情况。这对于年轻的剧团来说,不仅是时间精力的挑战,更是一场心理上的博弈。从一次次挫折中,我学会了与学校、老师、同学沟通,学会了协调与合作的艺术。这是UWC所一直强调的,更是它通过《雷雨》所赋予我的。因为剧目与现在时间距离久,角色年龄与高中生差距大,如何让演员们了解时代背景从而更好地“入戏”成为了困扰我很久的问题。为此,我们拜访上海制片厂,向老艺术家们取经;各个角色创作属于自己的“人物小传”以了解背景;并通过学校的帮助请来各方老师传授技巧和经验,最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最好。也许未来路还很长,但我们已经在路上。
我特别感谢陪我一路走来的中文系老师们和剧团的同学。每当遇到困难,我总是特别惊讶和感动于小小剧组里凝聚、迸发出的巨大力量。这一年能遇见你们,是我来UWC以来最大的幸运。演的是雷雨,收获的是阳光。于我而言,这漫长的组织策划历程,与《雷雨》本身一样极富戏剧性。这同时也赋予了戏剧另一层面上的魅力。”
——詹远(话剧社创始人)
指导老师
最后大联排的时候,曾有幸偷偷坐在观众席观摩这出大戏。坐在前排还有位老师,她挺直了背聚精会神盯着台上演员的每一个动作。时不时她会抬手喊停,倒带,重来。她并没有参与演出,对每个人物感情的揣摩体会却十分细致入微。每一帧画面每一个词句都经过她细细雕琢,一点点的让这出戏完美起来。
无论是最后一天晚上排练时的林芮莹老师,还是最后联排时于百忙中抽出时间的李萍老师,还是在一年过程中给予社团帮助的每一个人,都是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出于对中文话剧社的关怀与对中文戏剧的热爱,在我们前进的路上给出一点一滴的帮助与建议。
“中文话剧社的成立起源于Pre阶段戏剧单元实践展示中的一次小小的成功,而它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动力,我们由此启程。而今回顾《雷雨》的历程,社如其名,过程中“雷电”交加、“风雨”不断、“车祸”频发,但可喜的是,我们真正地组成了一个大家庭,每一个成员也在相互陪伴中不断成长。我非常享受这“走近”的过程,在社团团建、背词走位、设计周边和宣传策略等等时刻,欢声与灵感的碰撞交织中,我们在“走近”团体和彼此;而在研读剧本,研习背景、分析人物时,一次次的带入体验和“轻、重、缓、急、高、低”的感受和演绎,让我们去“走近”人物、剧本,以及文学、戏剧和人生。衷心为你们所取得的成长和成就感到欣慰和自豪,同时也感谢你们给我带来的这一段“沉浸式”的完美体验。希望在未来的“知行合一”旅程中,我们继续相伴、一路前行!”
——林芮莹(指导老师)
指导老师李萍 (左五)、指导老师林芮莹(左六) 詹远(右六)
Tech
屋内四凤与周萍相持着手缠缠绵绵,突然舞台灯光一黑,一声惊雷,一道闪电照亮了窗前的身影,不少观众倒吸了一口凉气,繁漪站在窗前,她的发丝被雨水淋湿贴在额角,她以阴沉的眸光望着屋内两人,下一秒窗户便已经被她关上了,灯光恢复正常。而周萍逃出的唯一路径——窗户,已经从外面锁上。
笔者在演出前那几个晚上瞥到室友空荡荡的床都会默默心疼一波自己作为舞台总监的室友。为了最后演出效果能够达到完美并且不打扰演员们的表演,后控组常常要在深夜对着剧本的提示语一个一个的调整灯光和音效。
“这一年在雷雨里参与了很多幕后的过程,辛苦之余越来越意识到了为了呈现最终最好的舞台效果,每一个人都肩负很大责任,并且团队的力量是最最伟大的。”
——李佳洛(舞台总监)
后控组,从左至右依次为:易水石,李佳洛,罗逸飞
幕布落下,我们对中文戏剧的热爱却仍缭绕在寂静漆黑的舞台上,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最后特别感谢热心的家长们对这次演出给予的巨大的支持,我们中文话剧团的成长路上,有你们的陪伴和鼓励,我们深怀感激!
后记
《雷雨》演出当天,我们还邀请到了强大的嘉宾团前来观看,包括苏州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系主任、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文学评论家、美术馆馆长、著名音乐人、文学编辑、社会知名人士等。我们非常荣幸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和鼓励。
舞台监督并负责外联和周边的沈沫含同学的妈妈在观看演出后深有感慨地写道:“谢谢你们能够弯下腰来,并且竖着耳朵倾听这些零零后的声音。他们这一代不缺少物质生活,从小时候的肯德基,到长大了的星巴克,再到日本动漫和网络游戏,各种诱惑和冲击应有尽有!他们见多识广,个性独特,善于独立思考。最最让我欣喜的是,他们放下手机,重温经典,走出舒适区,敢于挑战曹禹的巨作,用他们有限的认知去演绎这部经典!这是一种了不起的自信,毕竟是一群十六、七岁的小屁孩啊!让我想起了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的名言,想起了习主席提出的文化自信。在这些孩子们的行动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