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会报名 VR探校 招生信息 在线申请 预约访校 Close
English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学校内网
支持我们 校历 预约访校
新闻和活动
若无理解,焉得和平?若不相识,何谈理解?
莱斯特·皮尔逊

加拿大前总理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太平洋皮尔逊世界联合学院创校支持者

UWC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胸怀整个世界。它独一无二,非常清楚自己的责任。

纳尔逊·曼德拉

UWC名誉主席

已故南非前总统

我们已经实现了我们的梦想,就是为你们创造一个梦想中的学校。请走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他人的梦想!

赵宾

中国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国家理事会理事及常熟世界联合学院董事会董事

香港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 93 - 95

对理想和对有意义人生的追求是UWC最与众不同的特点并且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王颐

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共同创办人及董事会副主席

哈佛上海中心执行董事

加拿大皮尔逊UWC 89-91届毕业生

世界联合学院是1963年在日内瓦创立国际文凭组织的国际学校联合会的十所学校之一。… 今天,全世界超过4000所学校开设了IB课程,IB已成为进入优秀大学的金钥匙。
约翰 · 丹尼尔爵士
世界联合学院国际董事会及理事会主席
世界需要卓越的领导者来应对当今错综复杂的挑战、矛盾及冲突。他们需要运筹帷幄,充分挖掘新的机遇。我们对UWC学生的潜力以及实干的精神充满信心--因此决定加大对UWC的支持。

谢尔比·戴维斯

UWC国际赞助人

谢尔比·戴维斯奖学金计划共同创办人

在国际环境中突显民族情怀 ,在中国沃土上栽培世界之林。

李萍

副校长

中国文化项目总监及虞山书院院长(中国项目中心)

用“一千零一个故事”重塑中东与北非印象 | MENA 文化周

发布时间:2025-03-10

1.jpg

提起中东和北非(MENA),

你脑海中会浮现什么画面?


是媒体镜头下纷飞的战火,

还是新闻报道里不断的冲突?


2月17-21日,在常熟 UWC,

来自该地区的学生们用一周时间,

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截然不同的人文图景。

DP2学生,刘昱泽说:“以后再提起 MENA 地区,我会想起乌德琴宛如沙漠夜晚拂过微风一般的声音,被我收藏进歌单的希伯来民谣אל תפחד,以及我参与演出的 Persian Dance (波斯肚皮舞) 的经典动作 Shimmy Shimmy。”

通过 20 多场精心策划的活动,MENA 地区的学生们用美食、艺术、语言与故事,为社区成员打开了一扇认识真实中东和北非的窗口,一同探寻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的魅力。


01

丰富的活动,
沉浸式体验多元文化

揉面团、撒上Za'atar(扎塔尔)香料,Manakish (玛纳基什)和黎巴嫩甜品 Atayef(阿塔耶夫)的香气弥漫,让社区成员在亲身制作与品尝中感受当地的饮食文化。

从阿拉伯方言到希伯来语,从伊斯兰艺术与建筑到打破刻板印象的工作坊,社区成员深入探索中东和北非 22 个国家丰富的历史,共同讨论那些广为人知的过时刻板印象、其形成的背后原因,以及媒体在塑造这些认知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2.jpg

在 Tea & Read(阅读茶会)和 Trivia Night(知识问答之夜)轻松愉快的氛围里,社区成员了解与 MENA 地区相关的历史、文化、地理及当代问题。从体验微分音音乐到参与 Global Café 的思想碰撞,社区成员从多元视角体验、学习,在交流中拓宽对这片土地的认知。

“一千零一夜” 表演之夜将这一周的活动推向高潮,也为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11 个形式多样的节目,涵盖舞蹈、音乐、时装秀、短剧等。

3.jpg

MENA 文化周的学生负责人之一,Lulwa 分享道:“我们策划的 ‘一千零一夜’ 表演活动,旨在展示中东和北非地区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同时积极邀请来自该地区以外的社区成员参与。这种包容的方式让参与者能够通过实践和协作了解我们的文化,进而创作出有意义的艺术作品,促进跨文化合作与理解。”


02

扣人心弦的故事,
诉说真实的经历与感受

在这一周,同学们分享了很多个人故事。跨文化理解,始于放下预设,倾听每一个具体的生命的故事。


Maria(DP2 学生):
“炸弹”与“烟花”,不同声响中的成长感悟

4.jpg

我是 Maria 黄亚,我在大马士革出生,也在那里长大。我的父亲是叙利亚人,母亲来自中国。在加入常熟 UWC 成为 FP 学生之前,我从未离开过叙利亚。

在叙利亚长大并非易事,在我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炸弹的声音如影随形。有段时间,这些声音太过频繁,以至于我几乎习以为常。不过,即便战火纷飞,生活仍在继续。我依然拥有很多快乐的时刻,比如和朋友们一起外出玩耍,一起欢笑。

我刚来到中国的时候,听到烟花的声音吓了一跳。对大多数人来说,烟花意味着庆祝,但对我而言,它们让我想起了从小听到大的炸弹声。过了一段时间,我才逐渐适应。同样的声音,在两个不同的地方竟有着如此不同的含义,这真的很有意思。

这种双重身份一直是我生活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在叙利亚,人们把我当作一个中国女孩,但在中国,人们又把我看作一个叙利亚女孩。人们会问我一些问题,比如 “你们那儿的天气怎么样?” 或者 “你们说什么语言?是叙利亚语吗?” 还有人会问:“你会用筷子吗?” ,这些问题让我意识到,我代表着两个国家。

我想让大家知道的是,叙利亚不仅仅是一个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它是一个拥有丰富美食和悠久历史的地方,有着热情的人民、独特的方言,还有我珍视的回忆。


Rayyan (DP1 学生):
在困境中怀揣梦想

5.jpg

我叫 Rayyan Khalif,来自巴勒斯坦。我成长在一个充满冲突,但也充满力量的地方。16 岁那年,我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制作了一个参加世界机器人大赛的机器人。我的团队在巴勒斯坦胜出,原本要前往巴拿马继续参赛,但我们却不被允许出行。我们的机器人被没收,我们的老师也被逮捕了。没有人告诉我们原因。

失去是巴勒斯坦人再熟悉不过的事了。即便如此,即使在悲伤之中,我们也不断播下新的代表希望的种子。战争让我的学业中断了一年。但我们巴勒斯坦人从不放弃,我们总能找到新的出路

我参加了全球最大的科学竞赛 —— 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我的参赛项目是利用人工智能治疗成瘾问题。我的作品获奖了,我们也接到前往洛杉矶的通知。然而,我又一次不被允许出行。

这一次,我没有放弃希望。我申请了 UWC,于是我就来到了常熟。但我在加沙的朋友们已经一年没上学了。

也许有人会问,我为什么要讲述这些经历?我不是想让大家关注痛苦,而是想向你们展示我们的力量。每一次失败,每一次听到的“不行”,我们都用“可以”来回应。我们对教育说“可以”,对新想法说“可以”,对生活说“可以”。

我想说,希望并不是徒劳的,它是让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不要把我们看作受害者,而是看作无论发生什么,都继续前行的追梦者。

最后,我还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作为人类意味着什么?

对我而言,它意味着即使世界试图把你打倒,你依然选择奋起。巴勒斯坦教会了我这一点。


03

参与学生的心声:
收获与成长


刘昱泽(DP2 学生):
对话与体验带来的感受与启发

八点半,本是 Global Café 该散场的时候,我们依旧坐在那里,话题从最初亚美尼亚的审美偏见,转向黎巴嫩的意外事件以及匈牙利在社会发展进程里的一些引人关注的变化。偶尔瞟一眼隔壁桌子,就会发现大家已经辩论开来,气氛热烈。

我如饥似渴地聆听着关于各个国家的故事,也同时向我的同学学习。听到 Global Café 的组织者 Callista 引用播客内容,针对具体的战况向巴勒斯坦的朋友提出详细的问题,我不由得感慨:扑面而来的海量的信息,只会让我更加的意识到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尤其是当我在其中一个话题桌逗留十分钟,却发现我并不知道大家在讨论什么的时候。

6.jpg

Global Café 现场

一边听,我一边下定决心,回去后要研读更多中东和北非作家的作品,以及有关当下时事的书籍。同时,我也迫切地想在离开故土前,多读些与中国文化、历史、体制相关的内容,这样等日后出国学习时,便能像同学们一样,自如地和更多人分享。

MENA Week 最特别的活动莫过于文化周的最后一项——“一千零一夜”。我最喜欢其中同名戏剧《一千零一夜》,它围绕着雪赫拉莎德与沙赫里亚尔国王的故事展开,情节起承转合,节奏,笑点也把握的恰到好处。“阿拉丁”时不时的串场,更是逗得全场哄堂大笑。这一下子把我带回到小时候读的插画版《一千零一夜》里的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才发觉原来自己早就受到了阿拉伯传说的熏陶,只是从未将二者联系起来。

此前接触到的MENA地区的作品,无论是《我是马拉拉》还是《追风筝的人》,往往都不可避免地和战争,社会动荡相关,更别提社交媒体上的新闻了。可是在这一夜之后,我相信,以后再提起MENA地区,我反而会想起乌德琴宛如沙漠夜晚拂过微风一般的声音,会是已被我收藏进歌单的希伯来民谣 אל תפחד,以及我参与演出的 Persian Dance (波斯肚皮舞) 的经典动作 Shimmy Shimmy。

7.jpg

波斯舞表演

Shimmy Shimmy 对我来说,是整个舞蹈里最难掌握的动作,我的摆动一直非常不自然。每当挫败时,我就看看身旁快要生产但是却依然精神焕发的 Nikita 老师,我便又尝试练习。这可是 Faisal 从小就盼着在各种节日里表演的舞蹈动作。他教我们把手撑在墙上,手不动,摆动肩膀,我才慢慢找到感觉,但精髓,似乎到表演结束也还未掌握。

说实话,我平时不太参与歌舞表演,总觉得表演的门槛太高,不过幸好文化周的表演欢迎所有人的加入,让我也得以体验了一把舞台的温度。当学校文化周的组织者大多来自本土文化背景,当我们的朋友圈还是经常因大陆板块划分开来时,能有这么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加入到像 Persian dance 这样的歌舞表演中,彼此相识、凝结在一起,属实是一件让我欢欣鼓舞的事情。

表演结束后,我们所有人聚在了小房间里,空气中如同置入泡腾片的水一般沸腾开来,每个人互相祝贺。表演的组织者之一 Sarah 走进来,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完美的演出,并向大家致谢。她说这个表演于她意义不凡,尤其在是她的国家,当下禁止文化性质的表演。拍合影的时候,有人唱出了我们的伴奏:shake shake,所有人笑了起来,有人紧接着喊拍子,大家一起:One, two, three, four...

MENA 文化周让我再一次意识到,任何一种文化都有着多元的面貌,或许就像 MENA 文化周开场仪式上的一位演讲者说的那样,“我不希望你们就因为我戴着头巾(hijabs),就和我聊我们国家的宗教和女性现状,我希望你们关心的是我,了解我喜欢什么讨厌什么。” 或许,我不应该局限于对一种文化的单一认知,而是去了解它独特的历史、习俗,感受蕴含的情感,从中找寻共鸣与连接。


Zoe Cheng (DP1 学生):
打破刻板印象,拥抱多元文化

我是 Zoe,来自美国。曾经,我对 MENA 地区抱有一些刻板印象。尽管我知道其中很多应该都是不正确的,但我从未真正探寻过中东和北非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魅力。那些曾被视为 “恐怖分子” 象征的传统服饰,如今我才明白,它们代表着整个国家的文化。

参加了这周的活动后,好多刻板印象都被打破了。我真切感受到 MENA 地区的学生们对自身文化的满腔热忱。我了解到,戴头巾(hijabs)可以是一种个人选择,而非被迫之举。像这样的事情,在美国没有太多人去深入探究。

我的收获满满,我知道了各种传统服饰的名称,跟着Lulwa学会了做黎巴嫩美食。我领略到波斯舞蹈的魅力,也看到它给大家带来的欢乐。

如果要分享些感悟的话,我想说,我们永远要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并且要意识到,不管一个人有着怎样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都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身为 UWC 社区的一员,我们不应该仅仅因为不认同某人的文化就忽视它,相反,我们应该去了解,接纳他们的文化,并欣赏其中的美好之处。

8.jpg

师生共同制作 Manakish

与非洲、美洲、欧洲文化周一样,MENA 文化周的每一个环节,从最初的创意构思,到流程的精细编排,再到活动现场的协调把控,均由学生们自主策划与组织,为社区成员精心搭建起一座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桥梁。

在这一周里,大家尽情沉浸在多元文化碰撞交融所营造的独特氛围之中,领略着不同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别样风情。

“亚洲文化周”也已经开启了紧锣密鼓的筹备,敬请期待!

-End-


苏ICP备16015809号-1
Copyright © 2016 UWC Changshu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2016 常熟世联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