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会报名 VR探校 招生信息 在线申请 预约访校 Close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学校内网
支持我们 校历 预约访校
青年领导力
若无理解,焉得和平?若不相识,何谈理解?
莱斯特·皮尔逊

加拿大前总理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太平洋皮尔逊世界联合学院创校支持者

UWC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胸怀整个世界。它独一无二,非常清楚自己的责任。

纳尔逊·曼德拉

UWC名誉主席

已故南非前总统

我们已经实现了我们的梦想,就是为你们创造一个梦想中的学校。请走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他人的梦想!

赵宾

中国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国家理事会理事及常熟世界联合学院董事会董事

香港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 93 - 95

对理想和对有意义人生的追求是UWC最与众不同的特点并且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王颐

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共同创办人及董事会副主席

哈佛上海中心执行董事

加拿大皮尔逊UWC 89-91届毕业生

世界联合学院是1963年在日内瓦创立国际文凭组织的国际学校联合会的十所学校之一。… 今天,全世界超过4000所学校开设了IB课程,IB已成为进入优秀大学的金钥匙。
约翰 · 丹尼尔爵士
世界联合学院国际董事会及理事会主席
世界需要卓越的领导者来应对当今错综复杂的挑战、矛盾及冲突。他们需要运筹帷幄,充分挖掘新的机遇。我们对UWC学生的潜力以及实干的精神充满信心--因此决定加大对UWC的支持。

谢尔比·戴维斯

UWC国际赞助人

谢尔比·戴维斯奖学金计划共同创办人

在国际环境中突显民族情怀 ,在中国沃土上栽培世界之林。

李萍

副校长

中国文化项目总监及虞山书院院长(中国项目中心)

追逐梦想,正当其时:从常熟UWC到哥大、哈佛的自我探索之旅 | 青年影响力

发布时间:2024-02-28

1.jpg

聂蕴哲是常熟UWC2018届毕业生,大二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经济学和政治学。

在大三上学期,他创办了哥伦比亚中国论坛,这是首个由哥大本科学生创办和运营的中美对话平台。聂蕴哲现就读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

01 理想主义,中国文化

在常熟UWC的成长与探索

尽管已经毕业五年有余,但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想起我的母校,我总是思绪万千,心潮起伏,可以说,常熟UWC真真切切地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2.jpg

毕业照(2018.5)

常熟UWC为我带来了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刚到学校时,我上了IB哲学的第一堂课,老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为我们讲解哲学家罗伯特·诺齐克提出的名为“体验机”的思想实验:假设我有机会插入一台机器,它可以通过电流刺激在大脑中模拟出我能想象的最佳体验,那我会选择这台“体验机”而不是现实生活吗?这个问题引发了我的深思。

我意识到享乐并不是人生意义的全部。比起个人的快感,人生中还有远比这重要的事物,比如真情、责任、痛苦后的成长和为他人服务的满足。这种价值观不仅为我的人生探索提供了思想的指引,还树立了我帮助他人的理想。

日后,我不断践行这种价值观——在常熟UWC毕业后,我和同伴们发起了面向全国高中生的科技教育夏令营,并在其中设立了一个专门面向教育资源不足地区的奖学金项目,每年会选拔若干学生参与到暑期活动中,学习前沿的科技知识,拓宽他们的眼界,提升综合素质。我相信这种情怀会伴随我的一生。

3.jpg

TechX科技夏令营乘风计划合影(2020.8)

常熟UWC激发了我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大家常说“一出国更爱国”,在常熟UWC这个“小联合国”的多元文化环境里,我没出国门,却能有机会接触到来自近百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同学。

两年里,我的舍友来自法国、泰国、摩洛哥、孟加拉国等5个国家,每晚在宿舍里夜话,听他们聊人生经历,一方面让我变得更加包容,学会不带预设地倾听,能与许多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同学成为朋友;另一方面,这也极大的激发了我对本国文化的热情。

还记得开学不久第一次大合照,校园里的大草坪上,大家都穿着各式各样的民族服饰,我也对汉服、中山装,以及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之后,我选了IB母语课程里难度最高的高级文学课程,参与并领导了中文辩论知行,还在第二年春季举办了榫卯和木匠文化为主题的项目周活动,这些体验都是我宝贵的中国文化启蒙课。

4.jpg

榫卯和木匠文化项目周(2018.4)

常熟UWC还给了我很多时间成长和自我探索。在常熟UWC的两年里,我在忙碌的IB学术生活之外,还参与了辩论赛、慈善义卖、文化晚会、艺术展等10多场大型活动的组织和筹备。

这些课外活动的经历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我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还让我积累了大量组织运营和管理团队的经验,令我在大学期间受益良多:如果没有这些经历来锻炼我的领导力,我也无法顺利发起下文提到的哥伦比亚中国论坛(Columbia China Forum)这一大型对话平台。

5.jpg

第三届“礼济杯”组委会合影(2018.7)

02 深刻、多元、追求认知

这是我心中理想的大学生活

大二我因为转到哥大,搬到了纽约,我便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无限活力。从电影放映到论坛演讲,从嘉宾讲座到学术研讨,各种学科、主题的活动琳琅满目。而在哥大的校园里,七八个不同的活动同时展开似乎再正常不过。

我被这所顶尖学府和全球都市所带来的无限可能性所迷住,一天之内穿梭于不同的场所,追寻着不同学科的会议和研讨会,探索着自己的兴趣。

尤其引发我深思的是哥大的两门核心课程——文学人文(Literature Humanities)和当代文明(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阅读西方文学史上著名的史诗时,我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阿喀琉斯、埃涅阿斯、但丁等时代英雄的身旁,目睹他们如何度过富有意义的一生。这些英勇事迹唤起了我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深入思考。

同时,我也研读了社会哲学思想史上的诸多名著,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以及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这些作品启发了我对社会、政府、财富、阶级、美德,以及个人与群体关系等概念的思考和认识。

在小班制的课程中,我有幸与20多位杰出的同学们一起,在教授的带领下,共同阅读、深思、讨论,甚至激烈地辩论。这使得我的阅读和反思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进入到更深的层次。

6.png

我与导师柯庆生(Thomas Christensen)一起留影。他曾对我们说:“既然你们被选中在哥大学习,我并不担心你们在生活中会有好的表现;我只希望你们无论如何都要记得做好事,保持对公共事务的参与。”他时常鼓励我,并称我为他教过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此外,哥大严谨又活跃的学术氛围还培养了我积极提问的习惯。无论是在课堂上、课后的答疑时间还是参加课外讲座,我总是抓住机会与教授们进行思想上的“过招”。这个过程不仅让我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还带给了我友谊以及学术、个人的发展机会。

03“疫”路成长,

前行的脚步从未停歇

新冠疫情是对我们这一届影响极大的事件。随着疫情的蔓延,2020年3月到来年的9月,数万名哥大人从纽约校园返回家乡,在隔离、网课和实习中度过了一年半的时光,我也不例外。尽管这段时间里面临许多波折,我却视之为一个探索的机会。

在这期间,我向学校提出了间隔年的申请,并利用间隔年和寒暑假的时间,在咨询公司、智库、地方政府和初创企业积累了丰富的实习经历,涉及多个领域和方向。

7.png

在麦肯锡实习期间,团队成员和合伙人一起庆祝我的生日。作为团队中最年轻的实习生,尽管工作负担沉重,但这段经历给了我许多温暖和难以磨灭的回忆。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我第一次深入中西部地区的基层村落和社区,亲身感受真实中国的另一面。

当时,我心里既紧张又兴奋。我需要适应当地的环境,尤其是在听不懂方言的情况下,努力与同事和居民建立联系、进行深入交流。

在山区和村落的走访调研中,我发现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我想象中的迥然不同。尽管他们渴望的只是一小块土地或一栋房子,但这些微小的改变却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质的飞跃,极大地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与当地干部同吃同住的日子里,我也深深体会到了他们对公共服务的热情。

这段经历让我回到学校后,在学习经济学和政治科学理论时,不再盲目接受,而是进一步思考这些理论框架背后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们所倡导的政策实践是否与国情相符。

同时,我还自主申请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为期半年的学习访问项目。尽管我在那里的时间有限,但我全情投入,学习了发展经济学、金融学、中国政治、文史哲等一系列课程。每天,我都沉浸在书本和讲座中,努力吸收新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教授们的学识、热情和耐心,让我深受启发。通过课堂上的互动和同学们的讨论,我逐渐认识到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现状和挑战。

最后,疫情也让我重新审视了我在哥大的校园生活。作为一名转学生和国际学生,我最初参加了许多社团,希望通过这些社团结交朋友、促进个人发展和锻炼领导能力。我先后加入了哥大学生创业者协会(CORE)、哥大学生政府(ABC)、哥大中国本科学生社团(GCC)等组织。然而,我发现这些社团并未完全符合我的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这激励我在疫情后回归校园时创办了自己的社团。

04 创办哥大首个本科生中国论坛

通过开放对话,促进中美相互理解

我在大三上学期创办了哥伦比亚中国论坛(Columbia China Forum),这是首个由哥大本科学生创办和运营的对话平台。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段难忘而充满挑战的旅程。

8.png

我作为创始人在首届哥伦比亚中国论坛的开幕式上发表演讲

当时,我心怀梦想,却面临着世纪疫情和俄乌冲突的不利影响。为了招募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我在校园里张贴了上百份海报,并与几十位感兴趣的同学聊天、喝咖啡、面试,最终确认了一个5人的核心团队和30多人的组织团队。

为了打造一场高水平、高质量的国际对话,我们核心团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国际关系、金融经济、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等多个领域的权威专家和核心观点。经过不断的思考和讨论,我们设计出了六个分论坛的主题,并在全体成员的努力和哥大全球中心的支持下,邀请到了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真格基金创始合伙人兼CEO方爱之等30多位政商学界的领袖人物,共同探讨中美关系、中国发展等议题。

为了拿到足够的资金和场地支持,我在校园里四处奔走,和学校管理者、赞助机构多次沟通,最终在学生政府和校方的支持下,成功拿到了赞助以及洛氏纪念图书馆(Low Memorial Library)的使用批准,使得首届哥大中国论坛能够以超越一般学生活动的规格开展。

9.png

我和首届哥大中国论坛的领导团队和部分组织团队成员在新年时的火锅聚餐

最终,2022年的4月23日至24日,首届哥大中国论坛在校园展开,超200名观众线下出席,线上直播的观看人数也达近40万。活动结束后,与会嘉宾发表的演讲和观点通过财新网、凤凰网等媒体传播。更令我欣喜的是,许多外国朋友在论坛结束后告诉我,他们参加论坛后对中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0.jpg

2023年第二届哥大中国论坛期间,传奇投资者吉姆·罗杰斯在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

创办社团、举办大型论坛的整个过程艰辛而漫长,但每一份付出都是值得的。这段旅程中,我常常读着黑石集团创始人苏世民自传中的一句话,它不断激励着我:“做大事和做小事的难度是一样的,两者都会消耗你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如果决心做事,就要做大事,要确保你的梦想值得追求,未来的收获可以配得上你的努力。”

11.jpg

第二届中国论坛结束后,主席团成员(左)和全体组委会成员(右)的合影

由于哥大中国论坛在校园内外取得了巨大的影响力,我在毕业典礼前夕获得了哥伦比亚学院颁发的“不可磨灭的印记”卓越领袖奖("Indelible Mark" Leadership and Excellence Award)。这个奖项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只要我们心怀梦想并为之奋斗,这些付出就会得到认可。

05 志之所向,一往无前

哥大下一站:哈佛

从哥大毕业后,我入读了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研究生项目。

回首在哥大的本科生涯,我深深感激这所学校给予我的宝贵经历和成长。哥大不仅让我获得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12.png

和哥大“学者狮”(The Scholar's Lion)的毕业照

在这些年的学习生活中,我还从中汲取了一些珍贵的感悟:

我深知坚持自己所热爱事物的重要性。只有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并坚持不懈地追求,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获得真正的满足和成就。就像电影《无问西东》中的一句台词所说的,要“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同时,我也明白了要区分能够控制的内在因素和无法控制的外在因素,抓住能够左右的事物,放下那些超出我们能力范围的事情。

13.png

和哥大女神像的毕业照

(摄影师:程佳路,哥大公共卫生学院22届)

此外,适度调节和享受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也是至关重要的。它们能让我们更加快乐、更有动力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最后,我进一步认识到长期友谊的重要性。要识别那些值得钦佩、可靠的人,并与他们建立深厚的友谊。他们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是我们前行道路上的重要支柱。

这些真挚的感悟将伴随着我今后的学习之旅,指引我在未来不断努力和前行。

苏ICP备16015809号-1
Copyright © 2016 UWC Changshu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2016 常熟世联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