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会报名 VR探校 招生信息 在线申请 预约访校 Close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学校内网
支持我们 校历 预约访校
心声
若无理解,焉得和平?若不相识,何谈理解?
莱斯特·皮尔逊

加拿大前总理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太平洋皮尔逊世界联合学院创校支持者

UWC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胸怀整个世界。它独一无二,非常清楚自己的责任。

纳尔逊·曼德拉

UWC名誉主席

已故南非前总统

我们已经实现了我们的梦想,就是为你们创造一个梦想中的学校。请走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他人的梦想!

赵宾

中国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国家理事会理事及常熟世界联合学院董事会董事

香港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 93 - 95

对理想和对有意义人生的追求是UWC最与众不同的特点并且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王颐

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共同创办人及董事会副主席

哈佛上海中心执行董事

加拿大皮尔逊UWC 89-91届毕业生

世界联合学院是1963年在日内瓦创立国际文凭组织的国际学校联合会的十所学校之一。… 今天,全世界超过4000所学校开设了IB课程,IB已成为进入优秀大学的金钥匙。
约翰 · 丹尼尔爵士
世界联合学院国际董事会及理事会主席
世界需要卓越的领导者来应对当今错综复杂的挑战、矛盾及冲突。他们需要运筹帷幄,充分挖掘新的机遇。我们对UWC学生的潜力以及实干的精神充满信心--因此决定加大对UWC的支持。

谢尔比·戴维斯

UWC国际赞助人

谢尔比·戴维斯奖学金计划共同创办人

在国际环境中突显民族情怀 ,在中国沃土上栽培世界之林。

李萍

副校长

中国文化项目总监及虞山书院院长(中国项目中心)

教育的目的是不是为了攀爬社会阶层,听听这位UWC的高中生怎么说

发布时间:2021-03-23

关于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这个话题的思考,是由一次中文课的Field Trip引发的。中文系主任彭振老师带学生去苏州、上海的古镇、宜兴东坡纪念馆、或是为学习散文创作,或是因研究苏轼诗词。去常熟文庙和翁同龢纪念馆,更是为了一种文化传承的追寻,陈怡君同学在活动结束后写了自己对教育的终极目的思考,当时她作为常熟UWC的一名高中生对教育的理解,很值得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同学深思。

“我一直相信教育的终极目的绝不是功利性的,我们受教育不是为了获得攀爬社会阶层,也不是为了掌握社会生存所需的技能和工具。相反,我认为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关于人如何作为个体存在在这个世界上。”

杏坛,当年孔子讲学之处,我们一行学习中文课程的同学围聚在中间的亭子下。初秋的天高,而晴朗,一阵阵微风袭来。彭老师手拿一本国学经典《论语》,激昂有力地吟诵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本次讲学也随之展开。我被彭老师声情并茂的声音深深吸引,同时隐约感到一种古老智慧扑面而来,激荡心灵。彭老师让我们渐渐意识到国学书籍中的词句不仅只是古人思想产物,而是可以运用到我们当下生活中的哲理。

1.png

我的思绪飘到多年前的夏天,我与儒家文化也从那时候开始结缘。在小升初的暑假,我在大山的书院的国学夏令营里度过了一个月时光。我们每天过有规律的生活:早起,吃素,打坐;拜孔子像,讲求尊师重教,知恩图报;围坐在枝叶茂盛的大榕树下,我们诵读了一百遍《大学》和《中庸》:“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还记得那时年幼的我,刚开始接触这些国学经典时,总觉得每天的机械化诵读十分枯燥而无味,但随着自己一遍遍的吟诵,渐渐也能从深奥晦涩的文言语句悟出碎片化的意思。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2.png

我认为很多经历不一定马上就能显现它的价值,但它们总会化成一种气质如影随形陪伴我长大。从那时起,这些儒家的仁义思想却潜移默化渗入到我的价值观,塑造了我为人处事的准则。一路走来,到世界联合学院,在有“孔夫子”称号的彭振老师的熏陶下,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认同感和敬畏感不断加深,也渐渐发觉中国文化对我而言是是我的安身立命之所,是漫长历史传承下的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归属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并逐渐踏入这个社会,在经历并目睹了生活中的随机性的同时,我内心从小到大的价值观也随之瓦解而崩塌:我意识到人出生环境的不可控,社会的不公平这一事实;我意识到努力很多时候并没有回报,并时常感叹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到来。我深深的感受到人生的无常,我也开始越来越信命,以及与“命”相关的人类创造的概念:“神意”、“机缘”等等。

3.png

在我看来,如果把命途比做河道,自由意志就是我们可以掌舵的船。船是不能开出河的,所以人生有哪些可能的选项是早已注定好的,但是船依旧可以在交叉口的时候选择不同的支流前进。慢慢的,随着我的感悟不断加深,我与佛教也慢慢开始结缘。我开始阅读一些佛教的书籍,开始对生命死亡,轮回因果业力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并用它们来解答我内心的种种困惑。

在日常繁杂的生活中,我开始喜欢在去寺庙里面感受空寂而平静的力量,喜欢在被内心思绪烦扰时听佛经,冥想,打坐。在我看来,学习佛教不是逃避而是直面,是不断认识自己并接受自己的过程,是一个向内的探索。我开始尝试认识并接受自己内心的情绪,自己的内心也变得更加平静而富有力量。如同量子物理的理论一样,我感悟到世界万物都在不断的经历变化和死亡,我们所感知到的每个物体也都是它暂时存在的一种形态。我感悟到一切都在转瞬即逝的动态过程中,并没有所谓永恒的东西存在。我尝试放下我执,唤起心性,从而用更加从容淡然的心态去直面生活。 

如果把命途比作河道,自由意志就是我们可以掌舵的船。

4.png

在了解了多种不同的哲学流派后,让我最有感触的还是东方的道家思想。在写EE拓展论文的过程中,我对中国庄子和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进行跨文化的比较哲学研究。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过程中,道家思想深刻的影响了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在庄子的影响下,海德格尔彻底否定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主客体之分,转向对“人的存在”这个最本质的问题的探索,并发出荷尔德林的诗中“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的感叹。

在研读《庄子》文本的过程中,我也愈发觉得东方哲学在神秘的同时蕴含着深奥的智慧。在这个后现代后工业化的社会,科技工具理性的发展造成了社会的物化,而与人存在本身的诗性和灵性随之被渐渐遮蔽。同时,我也总觉得这种富有灵性的东方哲学是对这个物化社会的拯救。在我看来,在这个浮躁功利的现代社会里,老庄哲学也并不是消极避世这么简单,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存之道。展开历史的长卷,我们能够看到庄子和陶渊明去自然中寻找自己的 “戒定慧”,躬耕自守出一片心绿。在自然中,饿了就去打猎,冷了就去砍柴钻木取火,穿着用动物皮毛亲手编织的衣服,以山林间自然材料制造生括必备品,完全没有城市生活中的烦恼,彻底归属于自然。

而反观道家思想对我的影响,我认为它为我关掉了现代社会中缭乱目眩的“灯”,让我看到了繁星遍布的“天空”。我开始尝试感悟自然中朴素的美,并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与自然,与大地,与整个宇宙的深刻联系。老子言“恍兮惚兮,其中有象”,老子提及的“道”,说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实体,看上去恍恍惚惚,其中却有形象,有时候有亮暗变化,其中却藏着万物。我认为这种“恍兮惚兮”的状态本有种超然的意味,并渐渐觉得人生对自己而言是不断的在悟道的过程。在不断的悟道的过程中,我感受着天地与我之间流动的能量,想要与“道”融为一体,追求一种真正的逍遥。

科技工具理性的发展造成了社会的物化,而与人存在本身的诗性和灵性随之被渐渐遮蔽。

每日生活在喧闹的人群中,我逐渐认识到广大世界中个体存在的孤独。在我看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急剧变化的世界,在极化,割裂的日常中,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建立的关系似乎显得肤浅而虚假。虽然语言总被视为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而我总觉得语言的苍白而无力。当我们用语言沟通的时候,我们默认我们所想要表达的东西能够通过有限的词语、结构化的语法传达出去,但语言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束缚和枷锁了,而人类的思想和情感又是这么复杂。就像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所言,我们每个人都孤独地生活在世界上,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凭一些符号与人交流,但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所以它们的意义模糊不定。我们可怜地想把心灵的珍宝传递给别人,但他们却无力接受,因此我们只能踽踽独行,虽然紧挨着,却不真正在一起,既无法了解别人,也不被别人所了解。我们就像身在异国他乡的陌生人,对他们的语言知之甚少,想表达那些美妙而深刻的事物,只能局限于一点平庸的日常词句。

5.png

当我越来越能理解语言表达的局限性,我也越来越喜欢诗。在诗歌中,这奇妙的词语排列组合能超越时空限制,从而传达出超乎字面本身的复杂而深刻的意境。我认为正是因为诗歌传达的是人类共有的情感,我们读诗时才总能够感受到深刻的共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诗歌艺术这种非传统语言的表达手段,能够让人与人之间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对我而言,读西方的诗歌总是一种奇妙的享受。但每当读苏轼的诗时,这种深刻的情感共鸣总能被无限的放大和加深,我想这也是彭老师所说的根植于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传承吧。通过诗的表达和接受,古人与今人同喜同悲,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交错,生活在不同时空的个体间建立某种深刻的关系,无论是对诗人还是对读诗人,个体存在的孤独感总能随之消解。

通过诗的表达和接受,古人和今人同喜同悲,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交错,生活在不同时空的个体间建立某种深刻的关系。

我一直相信教育的终极目的绝不是功利性的,我们受教育不是为了获得攀爬社会阶层,也不是为了掌握社会生存所需的技能和工具。相反,我认为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关于人如何作为个体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学习文学哲学艺术,其深层意义都是为了帮助我们提升内心的直觉和敏锐,使我们对生活的感知层面与维度变得更加丰富而充盈。

我想对自然保持敬畏与亲近,对人类保持孩童般的善良,谦卑而真诚的参与并存在于这个世界。如毛姆所言,机缘将我们偶然抛入某种环境,我们却始终对心中的故土满怀乡愁,去寻找属于我们的永恒居所。幸运的是,我所出生的这片华夏大地,就是我所始终怀想的栖息之所,我看得到它的宏大与壮阔,看得到它的伤痛与皱褶,我感受到与它深刻的联系,我对它始终承载着我这样一个渺小的生命而感到无限感激。

6.png

彭老师点评:

怡君把这篇随感发给我的时候是没有题目的,只说是Field Trip后有感而发,零零散散地写了一些自己最近的思考,让我随便看看。看罢想来,文中无题却是心中有题,如果一次活动能引发和触动学生这样的思考,那也就很有意义了。平时课上常给学生强调传统与当下的关联,强调进入经典的时空感,强调艺术的联想和想象,强调文学如何让我们内心有柔软之处,看到怡君这篇,仿佛听到了回响。

想起李叔同的那段话:

 “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大声喊唱,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因它在传递你心间的声音,绵绵不绝,遂相印于心。”

教育何尝不是如此。


苏ICP备16015809号-1
Copyright © 2016 UWC Changshu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2016 常熟世联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