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会报名 VR探校 招生信息 在线申请 预约访校 Close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学校内网
支持我们 校历 预约访校
新闻和活动
若无理解,焉得和平?若不相识,何谈理解?
莱斯特·皮尔逊

加拿大前总理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太平洋皮尔逊世界联合学院创校支持者

UWC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胸怀整个世界。它独一无二,非常清楚自己的责任。

纳尔逊·曼德拉

UWC名誉主席

已故南非前总统

我们已经实现了我们的梦想,就是为你们创造一个梦想中的学校。请走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他人的梦想!

赵宾

中国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国家理事会理事及常熟世界联合学院董事会董事

香港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 93 - 95

对理想和对有意义人生的追求是UWC最与众不同的特点并且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王颐

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共同创办人及董事会副主席

哈佛上海中心执行董事

加拿大皮尔逊UWC 89-91届毕业生

世界联合学院是1963年在日内瓦创立国际文凭组织的国际学校联合会的十所学校之一。… 今天,全世界超过4000所学校开设了IB课程,IB已成为进入优秀大学的金钥匙。
约翰 · 丹尼尔爵士
世界联合学院国际董事会及理事会主席
世界需要卓越的领导者来应对当今错综复杂的挑战、矛盾及冲突。他们需要运筹帷幄,充分挖掘新的机遇。我们对UWC学生的潜力以及实干的精神充满信心--因此决定加大对UWC的支持。

谢尔比·戴维斯

UWC国际赞助人

谢尔比·戴维斯奖学金计划共同创办人

在国际环境中突显民族情怀 ,在中国沃土上栽培世界之林。

李萍

副校长

中国文化项目总监及虞山书院院长(中国项目中心)

全球问题论坛 | 看过世界,我选择回到乡村

发布时间:2020-11-09

1.png

10月21日,“乡村笔记”联合创始人汪星宇应邀作为常熟UWC全球问题论坛(Global Issues Forum,简称GIF)的嘉宾发表了演讲。

走遍世界的各个角落,在芬兰做交换生,纽约读研究生,行走于泰国,韩国和朝鲜,汪星宇致力于研究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但当他走的地方越多,他发现他越不能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中国是怎样的?(What is China like?)”
“往往,我能想到的只有北上广深,加上上海的郊区我的老家那么大。这就是中国吗?”这是汪老师一开始向我们抛出的问题,更是在反问自己。
他提到了孙立平老师《断裂》一书中的观点:中美的城乡差异之间也是存在差异的。在03年的时候,美国城乡间人们虽然生活方式不同,但是获取物质资料的方式还是相近的,但在中国,城乡从物质到生活方式似乎存在着时代上的断裂。
的确,日新月异的城市容貌和飞速的经济发展似乎让城乡之间有了隔阂,“扶贫”一词虽常常被人提起,但中国乡村的现状和建设中的困难,在城市里的人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
于是,欲知一树,走向彼树。汪老师选择在看过世界之后,回到乡村。因为在那里,他被村支书带着一路从村头吃到村尾,享受着乳白色银河衬托下格外恬静的黑夜;在那里,他可以“体验每一处差异,填补每一处隔阂”;更在那里,他看见了一个个真实而完整的乡村,并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中国故事。

同理心和平等心

“国际关系有一个理论叫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一个国家的权利不仅体现在经济规模,军事力量,它更多是被建构出来的一个故事。如果我讲了一个故事,你相信了它,那么我就对你掌握了权力。”汪老师介绍道。而建构主义里的“故事,同理心和视野”,也正是汪老师发起的乡村项目的核心。

汪老师回顾他的经历时说,当有了返乡的决心后,他一直身体力行地探索着可以切实帮助乡村的方式,并思考着如何能够扩大影响力。从最开始在各个村落的拜访交流到为村民提供物资平台,他逐渐发现,扶贫本身是无力的,生硬的帮助和扶贫反而会把村子扶空了。乡村虽然缺少物质条件,但老乡们最需要的是关注,是一颗平等的心,是富有同理心的感受,理解和学习。

由此,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了汪老师创办的社会企业--乡村笔记(Beyond the City)。通过教育连接城乡,乡村笔记打破了传统公共服务的局限性,不再扶贫支教盖房子,而是创造了平等的双向交流:城市职旅为乡村孩子带去更多职业可能,而乡土研学让城市孩子拓宽乡村视野,在湘西的山村,甘孜的藏区,菏泽的戏班和更多国家级贫困县体验着文学采风和社会调研。

常熟UWC的很多同学也曾有幸参与过汪老师乡村笔记的项目。例如,DP1的陈韵清同学分享到:“十几年的城市生活让我对中国乡村缺乏了解,而乡村笔记不仅拉近了我和乡村的物理距离,更拉近了城乡之间的心理距离。我依稀记得曾经那段每天听开民宿的大哥讲述如何守住家乡碉楼,与乡村老师交流教育变革的日子,每一刻都弥足珍贵。”

谈及项目的未来,汪老师滔滔不绝。他说因为乡村才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和底蕴,因此他一直坚持的梦想,便是用行动告诉和影响更多人:中国是有乡村的,有着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没有孰高孰低,孰优孰劣,城乡和而不同。

讲好中国故事,看见我们自己

汪老师在GIF尾声时总结道:“用平等心连接城乡,这就是一个返乡创业小青年的故事。” 但其实,汪老师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他的个人经历,更是每一个人的故事。这次GIF让中外老师和同学们更加了解了中国的乡村现状和发展建设;让很多中国同学思考和计划投身于长期的公益活动;更让每一个人,反思如何讲好属于自己的中国故事,看见我们是谁,又在哪里。

在汪老师的分享之后,很多同学也联想到了自己的经历。例如,今年九月,DP1的中文课上我们曾研读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以“何为平等,中国何在”为主题做全球性问题探索。所有DP1同学更跟随老师们一起,走进常熟莫城街道的言里村,跟村民们进行交流和采访。或许那时,我们还为写中文田野调查随笔而绞尽脑汁,还未能全然领悟活动的意义,但在这次GIF之后,相信一切都更加清晰了。
中国在梁庄,在言里村,在汪老师走过的许许多多的贫困县,更在我们每一个人无尽的探索里。或许,中国的模样和故事,在每个人的心中不尽相同,但不变的,是同理心。唯有平等和敬畏之心,能让我们静下来更多尊重和理解周围的环境和事物,看见更加真实的世界,拥有更加完整的视野。最终,带着身份和文化的认同,我们才能看见自己,找到最为本真的和最想成为的人。
除此之外,同学和老师们也在GIF之后展开了更多热烈的讨论。有同学和知行部门的老师谈论着关于新学年的项目周(Project Week)的计划,思考着如何能改变固有的在思源学校支教的形式,让项目周变得有创新意义和更有影响力;DP1地理班上的同学也反思起对于人口变化单元的学习,对中国户口政策和城乡建设的案例有了新的理解和研究方向.....
“不懂历史,你就不懂一切。就像一片树叶,不了解树的存在。同样,不懂乡村,你就不懂中国,不懂是什么让我们的文明延续了五千年,让我们的命运联结在了一起。” 通过此次全球性问题论坛,最终,愿更多的我们,能抱有和汪老师一样的念想:
带着一颗平等心,去不断看见,发现,和改变。


苏ICP备16015809号-1
Copyright © 2016 UWC Changshu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2016 常熟世联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