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会报名 VR探校 招生信息 在线申请 预约访校 Close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学校内网
支持我们 校历 预约访校
心声
若无理解,焉得和平?若不相识,何谈理解?
莱斯特·皮尔逊

加拿大前总理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太平洋皮尔逊世界联合学院创校支持者

UWC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胸怀整个世界。它独一无二,非常清楚自己的责任。

纳尔逊·曼德拉

UWC名誉主席

已故南非前总统

我们已经实现了我们的梦想,就是为你们创造一个梦想中的学校。请走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他人的梦想!

赵宾

中国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国家理事会理事及常熟世界联合学院董事会董事

香港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 93 - 95

对理想和对有意义人生的追求是UWC最与众不同的特点并且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王颐

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共同创办人及董事会副主席

哈佛上海中心执行董事

加拿大皮尔逊UWC 89-91届毕业生

世界联合学院是1963年在日内瓦创立国际文凭组织的国际学校联合会的十所学校之一。… 今天,全世界超过4000所学校开设了IB课程,IB已成为进入优秀大学的金钥匙。
约翰 · 丹尼尔爵士
世界联合学院国际董事会及理事会主席
世界需要卓越的领导者来应对当今错综复杂的挑战、矛盾及冲突。他们需要运筹帷幄,充分挖掘新的机遇。我们对UWC学生的潜力以及实干的精神充满信心--因此决定加大对UWC的支持。

谢尔比·戴维斯

UWC国际赞助人

谢尔比·戴维斯奖学金计划共同创办人

在国际环境中突显民族情怀 ,在中国沃土上栽培世界之林。

李萍

副校长

中国文化项目总监及虞山书院院长(中国项目中心)

UWC资深教师李萍解读IBDP文学课程的精髓

发布时间:2018-11-29

探讨拟从IBDP课程具备的浓烈理想化色彩,其独有的前瞻性、持续性、灵活性及挑战性等几种特质入手,尝试解析DP文学课程的概貌。

81.jpg

李萍

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副校长、中文项目总监、虞山书院院长(中国项目中心)

36年教龄资深教师

24年IBDP课程教师

IBO认证资深考官和培训官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尤其是最近几年来,中国内地教改的呼声越来越高涨。2017版(2018年正式发布)最具权威指导意义新课纲的出现,体现了整个教育界对与时俱进教育发展的热切渴望和追求。

以IBDP课程领衔的IB课程在50年的历程中,以自身独有的先进理念和丰厚而充满活力的课程设计,在国际教育蓬勃发展的道路上扩展壮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难想见,传统的中文一语教学定可从中发现不少可供借鉴之处。

IBDP文学课程评介

作为一位从事24年IBDP文学语言课程教学的老教师,本人拟借助IBDP母语文学课程为例,聚焦于阐述其与中国内地(及香港本地)传统中学一语教学之间存在的差异。探讨拟从IBDP课程具备的浓烈理想化色彩,其独有的前瞻性、持续性、灵活性及挑战性等几种特质入手,尝试解析DP文学课程的概貌。与此同时,也希望借此机会表达长期从教的过程中,在对中、港两地一语课程的教学观察中获得的感受,与各位语文教学界的老师们做一个分享,期待能放开心胸,在比较中看到差别、比较中寻找差距,汲取优胜。

一)IB课程拟定目标之理想化

五十年前,我们生活的世界正值经历了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磨难,1947年开始的冷战经历了十数年,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夺,是这个世界持续不得安宁的主要根源。渴望和平、反对战争成为了各国人民共同的强烈愿望,是人类共同体的热切诉求。在这种动荡时势中研发诞生的国际文凭(IB)教育项目,将其目标锁定在了非常高、大、上的目标上,即:培养具有国际情怀的年青一代,引领他们认同人类共有的博爱精神,分担守护地球的责任,帮助开创一个更美好、更和平的世界,这种追求正是时代使然,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不安宁的环境因素恰恰正是成就这门作为原创大学预科国际课程独特优质基因的根本成因。时至今日,没有一种高中课程,能将自己的培养目标锁定在为了全人类和平与安宁,为了明日世界的可持续性发展而造就人才的高度上,这也正是IB课程体系创办者的超前意识和高远志向的真切体现。

IB课程内容设计:

IB课程锁定国际文凭学习者的十项目标如下:

83.jpg

 IBO成立于1968年,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的规模最大的国际教育组织。IBO设立的最初目的是服务于外交官子女,旨在开设一种全球统一标准的课程,方便跟随父母在各国迁徙之家庭的子女们入读最合适的学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IB并不采用单一某国的教学模式,而是博采众长,与众多不同地区的学校、政府以及其他国际组织(其中包括了建立于1962年,被英国《泰晤士报》称为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令人兴奋的教育性课题的实验” 的知名国际教育组织UWC )进行密切的合作,开发出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国际教育项目和严格的评估制度。故而也使得这门课程本身具备了最广泛的包容性,最大程度上适用于全世界范畴之内不同文化、宗教、经济、政治背景的年轻高中生,无论走到哪一个国家或是身处哪一个地区,都能最顺畅、最快捷地衔接上高中的学习课程,为自己的继续深造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半个世纪以来,IBDP课程的毕业生因为其学术技能的全面性和具备批判性的创新思维模式,一直受到全球各国高等学府的广泛认可和世界顶尖大学的特别青睐,在申请全球大学时拥有其它课程不可比拟的优势,无论美国的常春藤大学,还是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无论是亚洲的香港大学,或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大洋洲的悉尼大学和墨尔本大学,都非常欢迎IB学生。这些学生在其就读的第二学年期间,在尚未参加全球国际联考及知晓自己的总考试成绩之前,均可凭借校内不同学科的预测总成绩外加得力的推荐信,接收到自己申请大学的正式录取通知。

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在《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一文中指出,“我们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愿景。正所谓“教育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教育”,这是IB课程理想化的目标设计给与我们的最大启迪。

二)IB课程之前瞻性

华语教育圈子中,特别是中国内地长久以来实施的是一直不曾改变的“一考定乾坤、一纸定终身”的高考模式,这便使得传统高中的课程学习无法摆脱作为一场穿越三年时间,直指以冲刺高考作为目标、为目的的竞赛,甚而被称为一场“人生拼搏”,高考闯关成功与否,是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指挥棒。

而IBDP 课程作为进入高校之前的高中课程却不叫“高中课程”,而是被定性为“大学预科课程”。如果考察其课程的内容结构和评核方式,能很明显地看到其所具备的鲜明的大学先修课程的性质。首先需要提到的,是IBDP课程所涵括的六种不同学系的选修课程之外独到的三大核心课程(认识论 Theory of Knowledge  / 专题拓展论文 Extended Essay  / 创造、行动和服务  Creativity / Activity / Service ) 之中的前两种 。

第一:认识论课程 “...鼓励学生思考知识的本质,对大学预科项目所有学科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并在各个学术领域之间建立关系。” (《 语言A:指南》)借此培养学生具备质疑精神、善于反思不苟同。在文学课程中,认识论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具体作品的研读过程中深入思考 -

例如:“通过文学研究能够获得哪些知识?”

又如:“ 文学可以表达那些用其他方式无法表达的真理吗?如果可以的话,是些

什么真理?这种形式的真理与其他知识领域中的真理有何不同?”

还如:“ 作为从本质上说是虚构的和不真实的文学作品,如何才能传达知识?”。

类似这样的问题,导向绝不停留于一般阅读理解的层面,而是已经跳出了作品内容的框架,直接逼问学习者们获得知识的来源和出处?通过什么方式和渠道获取的知识?如何来判别和断定所获知识的真伪?..... 学生们的思考和回应已经被推进到一个哲思的高度上。

第二:一篇规定提交外部评分的【专题拓展论文】。论文要求每一位IBDP的毕业生完成一份4000 Words(4800汉字)的研究文章,通过“ 撰写专题论文促使学生逐步掌握大学生们所需要的独立研究技能。”(《 语言A:指南》)。此篇论文建基于考生从其修读的六门课程中的任何一门,自行决定选题 ,自行查找、收集和运用二手资料,穿越三次阶段性的小结反思去感受和经历整个研究过程,去得出具有个性化见解的研究结论。这样的任务式学习非常考验学生的专业眼光和学术水准,请参见以下的示例 -

例如:《浅论李清照词作中花的意象及其作用》

《浅析张爱玲小说 <沉香屑> 中的香港城市书写》

《浅析 <挪威森林> 和 <半生缘> 中反高潮运用的异同》

《小说 <扶桑> 和 <茶花女> 的叙事艺术比较》

这一份个人研究成果,是被IBDP学生们认为是等同于大学学年论文甚而是毕业论文的实战研习和历练,是作为两年课堂知识研修和学习之总结性成果的真实展示。过程非常艰难但是非常磨练人,令学生们获益良多。这份专题论文的写作训练,为学生进入大学后撰写论文和进行专项科研,做好了所需基本技巧的扎实准备。

认识论(TOK)和专题拓展论文(Extended Essay)在IBDP课程体系的设计中,让考生在六门学术课程之外可以获得另外3个点数的附加分,IBDP成绩的总分是依照六门学科总计42分之外,另加3分附加分的总计45分来计算的。

在IBDP《语言A:指南》中,文学课程设计者明确指出:“从根本上说,语文A是一门大学预科性质的文学课程”。笔者作为曾在中国内地高校中文系任教十三年的老师,正式接手并开始了解IBDP文学课程教学的第一天,就有这种强烈的感受。IBDP语言A文学课程就是大学中文系一、二年级:1)作品选读课(古代、现当代、世界文学);2)文学史课;3)文学基本理论课;4)写作,一共四门课程融会贯通的结合体。首先,IBDP文学课从几十年之前课程指南设定伊始,就规定其学习内容为整本书的阅读,而不像内地、台、港的高中语文课,延续至今都还是单篇选(课)文的学习,或者甚而只是篇章内容的节选,整本书阅读虽然随着各地新课标的推出开始被普遍关注和推崇,但至今依然只是课外的补充阅读。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内地2017年《高中语文新课纲》和IBDP《语言A:文学课程指南》 在设定的目的和要求上的异同: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反思自己的读书习惯,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2017 年版《高中语文新课标》

“IBDP文学课程的宗旨,则是重点着眼于培养学生对文学批评技巧的理解,并致力于提升其独立作出文学判断的能力。在此过程中,特别强调语言运用、分析水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 2013年版《语言A :指南》

我们还可以列举两种同样作为高中课程不同学校的课程内容,从中察觉差别

 


A: 内地中学(高中)一语课程第五、六册【内容目录】

B:  IBDP 文学课程大纲中的【内容要求】及学校设定书单之示例

以上的示例中可以看到,IBDP文学课程在通过两年期间古、今、中、外十数本经典作品(不同语种、地域、时期、文体)的整本书研读中,着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眼光、从事文学批评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包括对创作语境的探究,以及掌握了解任务式学习的系统性。整本书研读,更多的属于文学教育的范畴,要解决的不是传统一语语文课重点关注的听说读写、字词句段篇的问题,要培养的也不仅仅是理解和运用语言所需的一般知识和技能,更多关注的是给学生提供“开展独立、创新、具有批判性和清晰思考的机会”,倡导学生“用想象及用敏锐的眼光去诠释文学作品”,“培养对自己的阅读进行反思的能力”。很容易看的出来,以上提到选择撰写第一学科组别文学研究专题拓展论文的同学,其4800汉字之论文的完成情况,正是两年来十多部整本书阅读成果的最佳验证和最好展示,在一本又一本作品的精读和方式各异的一场又一场的评核中,IBDP文学课程学生们学到的所有技巧和磨练出来的各方面能力,都融汇体现在落笔撰写和完成论文中。这是一个在老师的指导之下,放手由学生们自行发现值得研究的对象、确立具有鲜明焦点的论题 、在论文的推进中层层深入研究问题,最终得出具备个性化见解之结论的全过程。

由此可见,IBDP课程的前瞻性就在于其课程设计和定位中,充分考虑到文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应该说其理念上超越了传统语文课的作品的阅读与教学设定。

三)IBDP课程的持续性

说到IBDP课程五十年跨世纪的稳固发展,不能不提的是其课程设计的勇于与时俱进。IBO学务总部广泛收集世界范围内数千所IB学校的反馈,坚持每隔五年便启动一轮回顾和更新(Review / Renew)工程, 这应当说是保持其鲜活生命力的重要决策因素。 这让我们很自然联想到IBO组织推出的【IB学习模式图】,其中强调:由启动反思到采取行动、由连串行动中激发新一轮的启思甚或是质疑、在启发中总结、反思;进而采取新一轮的行动......,如此循环往复,不一而止。IB课程生生不息的建设和发展,诀窍就在于此;IB教育的实质,关键核心就在于此。IB课程建立的概念;课程教与学的过程、方法及依循的模式,也都真切地蕴含和体现在这幅简明清晰的图示之中。

 

IBDP文学课程与时俱进的更新,略举以下两例可窥见一斑 -

一:2013年更新推出的文学课程新课纲中,加入了占用课程四分之一内容份量的【文学与电影】的研学选项,课纲中说明旨在借此引导年轻学生对他们最感兴趣的、时下流行的影视作品这种新文本样式进行研究。研究建立在形成配对的传统文学原著和据此改编的电影作品之上。在对两种截然不同的作品表现方式进行批判性比较分析中,帮助学生“......在熟练掌握了诸如听、说、读、写的技能之后,结合这些技能去发展理解和诠释视觉形象的技能。......应使学生认识到,对影视形象的形式、内容和意义的分析方法与传统书面材料的分析方法之间的同和异”。“学生们通过学习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方法,可以增加他们对文学和电影各自创作方法的理解。......此项选择通过在校阅读文学作品使他们学会深入思考,以对比以往观看影视作品时不加批判思索的经验。”(《语言A:指南》p.16 / 21).。

例如:笔者任教的IBDP文学课程【文学和电影】内容中,选入奥地利作家茨威格1922年出版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2005年据此改编的屡获大奖的同名电影。中国内地女导演徐静蕾的崭新编导中保留了原著原汁原味的人物设置和情节走向,但是将时空巧妙地搬移到了1940年代末的中国北方,整部影片的风格与情调充满了浓浓的北平色彩,故事的演绎顺畅流利贯穿而下,讲得是一个四合院中发生的地道中国故事。这样的改编为学生们的课堂口头表达提供了可由任何一个角度切入的话题,纵横捭阖尽情发挥。又如: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画皮》,被改编成一部定位为“东方古装爱情魔幻片”的电影,香港导演陈嘉上的再创作,且不论电影制作中运用到的各种高科技的特技手法,单就蒲松龄原作通过鞭挞猥琐男人王生而警示人们需要保持警惕,学会带眼识别画皮之下的凶险,到电影作品中的王生赫然演变成一位英俊威武的将军,故事主题也转变成讲述“劫惑心色,唯爱永存”(影片广告词)及“站在两位女人中间的一位男人”(编导语),电影要呈现的是当代人关于男女情爱的反思。小几千字的一则文言短篇在2008年有了如此颠覆性的大转身,其中的优劣长短都留由IBDP文学课程的学生们去评说,议论风生都在他们的自由选择之中。

回望国际文凭文学课纲经历的几十年,轮番数次的每一次演变都建基在某些崭新概念的树立之上,总是令人回味,发人深省。类似2013年新大纲中这种影视文本内容的大胆加入,彻底突破了文学作品只限于印刷文本的传统概念,不单鼓励学生们去了解和掌握当下流行的影视新文体的重要元素和特质,同时还凭借新订立的评核标准,激励学生以丰富多样、灵动活泼的方式和方法去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借助印刷版和影视版两种文体的作品两相比较的细致入里的分析中,学生对文学原著的思想意义往往能有更深切的领悟,对其中的艺术技法也能有更透彻的体味。这种改变顺应了新时代学生群体的兴趣和鉴赏品味,在充满创意的新模式中,开启另一方奇妙的舞台提供学生们去展示自己的多种才华和智慧。因此,文学和电影的学习环节,一路以来受到课程学习者们的热烈欢迎和拥戴。

可以这样说,IBDP文学课程的持续性,真切地表明课程设计者颠覆自我、更新自我、重建自我的超凡勇气和能力。这也在提醒我们这些一语教学讲台上的老师们,不断赋予课程的内容和教法以全新的活力,是让中国文学这门古老而传统的课程不断焕发全新活力的重要法宝。

四)IBDP课程的灵活性

我们称【语言A:文学】是一门具备高度灵活性的课程,可由以下三方面得以印证:

1)教师享有的自由度 

新入门接手IBDP文学课程教学的老师们往往开口即问:教材在哪儿?书单在哪儿?有没有教师手册?有没有参考书?联系哪一家出版社?…… 事实是,每位任教老师获发的仅有三份IBO颁布的官方文件:1)《语言A:指南》(课程性质和计划、教学操作要求、课程评估);2)《中文A指定作家名单》( 指定作家,不指定作品);3)《翻译文学作品指定名单》(从古希腊到21世纪初四百多部不同体裁的作品)。没有指定的教材,没有课本,放权允许教师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专长、根据所在学校的地区特色、根据学生群组的特殊需要和兴趣,从指定作家或是作品名单中做自由的选择。因此,出现不同学校、甚而是同一间学校中的不同班级有不同书单教材的情况,是一点儿也不奇怪的。这种课程的设定,可以说在很大的程度上体现出IBDP文学课程注重的因材施教的原则精神。

2)学生被赋予自主性

IBDP文学课程的灵活性,还体现在“在没有母语教师的情况下,允许学生作为在校自修生学习具体语种【语言A:文学课程】。”(《语言A:指南》)语言 A:文学自修课程的设立和开放,不失为一种大胆的举措,体现出IBO致力倡导母语权益政策及强调学生需要特别尊重自身母语文学遗产的原则,故而付诸行动为学生们努力创造出一切继续学习母语文学课程的机会。为此,IBO提供了多达80种语言的文学课程,并为其中50个母语语种的文学课程准备了《指定作家名单》,以便能让身在异国他乡的学生,可以在寻求校外辅导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选择书单、通读理解作品、掌握领会课纲规定的各项评核要求,逐一跨越母语文学课程五大考核领域,赢取这一门自学文学课程考核的最后得分。这种大胆且独到的措施,将“学习应当被视为是学生的自主行为”的理念,发挥到了极致。

最低管控时最困惑,最能突显对质优教师的高诉求;最自由时最警醒,最能考验学生的自学和自理能力。IBDP文学课程打破传统模式,对于充分激励和发挥教与学双方自身主观能动性方面,做出了安排设置,确是非同寻常地勇敢而果决的。

3)IBDP课程考核的多样性

这是一门设定有五种不同考核方式,依据考生多方面综合表现才能评定得出最后总分的课程。其中,笔试三项任务占分70%;口试两项任务占分30%

IBDP文学课程显然关注到了不同学生在不同领域和不同的表现情境中,因为具备不同个性化的特质和强弱态势,个人的能力和技巧都会有不同水准的发挥,有时甚至表现出很大的差别。传统考试遭人诟病的“一纸(考)定终生”的模式,在IBDP文学课程的评核中完全被颠覆和取代了。

综合五项多样化考核,确保能最完整地呈现一个学生全面的综合性的个人能力:

评估比例:校内评估 30% / 校外评估 70%;

评估方式:

限定写作时间不限字数 / 限字数不限写作时间;

无准备的闭卷即场写作 (试卷1) / 即场回应的十分钟个人口头评论 (Individual Oral Commentary);

有准备的整本书阅读闭卷应题写作 (试卷2) / 有准备的课堂口头表达 (Individual Oral Presentation);

有准备的翻译作品论文书面写作  (Written Assignment);

不能不说的是2013年推出的新课纲中,列出了以下这样一项占了口试总分1/3比重的评核标准

有人说:对学生在进行口头表达时的这种评核,完全类同于对表演专业学生的要求,这话不无道理。因为标准中明确列出了对学生口试时运用的声音、语调、目光、手势、肢体动作以及富有创意性的各种辅助手段、策略的考察要求,以考生是否能从头至尾牢牢吸引观众和听众的注意力为衡量,分列六个等级予以评分。当年,与这一份文学课程新大纲同时推出的还有一门崭新研发的【文学与表演 Literature and Performance】,既可当成母语文学课也可归在艺术类学科中,是融汇综合充满创意性的跨科前沿课程。文学评点和表达艺术两者之间建立起了紧密的关联。IBDP课程特别强调注重考核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崭新思维,由此清晰可感。IBDP文学课程的这一轮修订,突出了不仅寄望学生们练就传统学习模式致力培训的善思、博读和勤写的技能,还特别关注和重视学生们要成为能说会道的演说者(Excellent Presenter)。正如著名学者李开复曾经说过:“一个有思想而不会表达的人,等于没有思想”。具备出色的口头表现能力和技巧,被清晰地列入在IBDP文学课程评核条例细则中,这也正吻合当下急速发展时代中人才培养的新走向和新需求。IBDP文学课程贴近现实和衔接地气之紧密程度,由此体察分明。

由上可见,不论是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被赋予的自由度、学生在学习中拥有的自主权,抑或是评估考核中所展示出的多样性,均表明IBDP课程具有传统的中文一语教学所难以企及的灵活性。     

综上所述,IBDP文学课程从理念的树立到目标的确定,从内容的设定到评核框架的搭建,均体现出与传统中学一语教学多方面、多层次的差异和区别,细心的比较和对照中,能发现有一份实实在在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

立足IB领域,寄语传统校园

我们今天在此谈论IB课程的种种特色和优胜之处,并不试图借此贬低和否定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成就和优势,这是不可能也是不应该的。传统学校的一语教学积淀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和值得推介的种种精华。诚如人们所言:中式教育注重知识本身的传承,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西方教育更注重人格的塑造,兴趣的培养,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及培养批判和质疑精神。两种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养成和思维方式的形成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我们任教的IB学校里,IBDP文学班级里品学兼优的高分考生里,每年都有一批来自传统公立学校的入读生,在掌握并适应了IBDP课程提倡实施的灵动活泼的学习方式和课程设定的各项要求中,往往能将传统学校一语教学训练中打下的扎实的语文功底,融合并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她)们在每一年IBDP毕业考试中的出色表现,原读学校一语教学的前期培训功不可没。

中国内地公立学校有九年义务教育是其他任何课程都不能取代的,内地高校至今未对本土国际课程(IBDP / A Level / AP)的高中或是大学预科课程毕业生开放录取之门。内地和香港的教改都已启动和发生了二十多年,并在大量资源的投入中持续大力地向前推进。本土课程进一步走向国际化已然成为急迫任务和全社会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人在问:这本土课程如何方能更加国际化?是部分引进?还是全盘替代?应当如何清醒而精明地借鉴并汲取如IB这样的国际课程中的精髓和营养,为我所用?如何融汇各自之长,实践创新,创立出最能够真切体现教育真谛和本质的中国文学和语言课程?都是当下传统教育界乃至全社会人士都在密切关注的热点。

所有的变革与创新总是要从对现状的了解和认知开始,以上的介绍和分享用意正在于此:借助深入了解IBDP这方园地,提出问题、启动反思、开启行动!

立足IB领域,祝福传统学堂,由衷寄望传统语文课程的教改稳步前行、成果丰硕,能为更多年轻的学子们带来福祉!


苏ICP备16015809号-1
Copyright © 2016 UWC Changshu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2016 常熟世联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