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村官做客常熟UWC,谈乡村创客的赤子心
发布时间:2017-03-113月3日,来自“黑土麦田”公益组织的秦玥飞、陈昱璇、杨立应常熟UWC的邀请来到学校与中外师生进行了交流活动,分享了他们关于中国乡村、公益扶贫、青年发展等议题的经历和看法,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在他们到访之前,我们已经了解到三位年轻的“黑土麦田”公益人不俗的教育背景与成就。秦玥飞是“黑土麦田”的发起人之一,不久前被评为“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毕业于耶鲁大学的他选择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持续探索着中国乡村发展的道路。
陈昱璇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目前在湖南省湘西的“黑土麦田”乡间创客,在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在去年(2016年)获得了堪称“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的罗德奖学金,准备前往牛津大学在公共政策方面进行深造。
杨立是“黑土麦田”项目部主管,拿着博士学位的他曾在“美丽中国” (Teach for China)项目下在乡村支教两年,对乡村和公益有着非凡的热忱和感情。
真诚、务实、接地气,这是“黑土麦田”一行三人带来的第一印象。虽然同学们看到近期不少关于秦玥飞和“黑土麦田”的媒体报导,然而当亲眼见到了他们时,同学们还是立刻被这个充满亲和力和正能量的团队吸引了。我们学校的一组DP2的同学将在三月底前往“黑土麦田”的一个对口村庄进行项目周活动,因而有幸得以与“黑土麦田”三位“未来的同僚”提前进行有关项目周的交流。交流过程中,全部人围坐成一个圆圈,“黑土麦田”的秦玥飞、杨立和陈昱璇耐心专注地听着同学们对项目周的设计构想,不时提出中肯的建议。
晚上,三人在学校剧院进行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讲座。讲座频频被笑声打断,在描述刚到乡间生活、面对生活上巨大转变的不适应时,秦玥飞反而以苦中作乐的情怀讲述了种种乡间趣事。曾在俄罗斯进行短期学习项目的他,看到诸多乡间小动物,还颇有情趣地给他们起了俄文名字。通过他轻松诙谐的演讲风格,听众们获得了一种观察农村的新视角。他这种乐观的精神或许也解释了他是如何面对并克服作为“村官”所要面临的重重挑战:改善孤寡老人的居住设施、弥补学校匮乏的教育资源、乡村孩子上学、放学路上的安全隐患等等。
秦玥飞
拥有了斐然的“村官”政绩,秦玥飞却说他当时并不因此满足。由于当时大多数用以支持村子发展的款项来自外界的资助,他意识到了该模式发展的难以持续性。他意识到只有通过乡间创业、利用当地的资源创造财富,村子才能拥有可持续发展、真正脱贫致富的能力。因此,他作为合办人创办了公益组织“黑土麦田”,目标以青年大学生“乡村创客“带领的乡村创业来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同时,“黑土麦田”也会为乡村创客带来丰厚的待遇与专业的社会创新能力的培训,为乡村创客的后续发展提供充足的支持与保证,以吸引更多人才为乡村发展做贡献。
陈昱璇
“当初我们两个女性大学生创客到村子的时候,当地的村民很开心,因为他们认为村里又有两位单身汉可以脱单了。”在秦玥飞的分享之后,陈昱璇演讲开场的见闻在引起全场欢笑之余,也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成长于大城市、毕业于名校的大学生如何与经历截然不同的村民有效地沟通?她通过自己在村子里帮助村民创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例子,说明了她在高校本科教育中锻炼的共情能力十分有效地增进了她与村民之间的理解,并在演讲中配上了当地合作社生产的农产品图片,十分引人入胜。
我校师生与“黑土麦田”的公益人相谈甚欢
在问答环节,一位同学提问:“‘黑土麦田’创客的招募人群是优秀高校毕业生,然而我们这一代青年中的很多人都在城市长大,鲜有乡村的生活体验。你们觉得我们真的可以有效融入乡村、胜任乡村创客这一职责吗?”秦玥飞给予了热情、肯定的回答。“最重要的不是之前的生活经历,而是一颗开放的、具有共情能力的心。很多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创客到了乡村,办事并不比当地人差。这是因为他们能用心体验当地的生活、能够站在当地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加上曾经接受的良好教育,自然可以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的确,站在台上的三个年轻人就是最好的例证:从小也是生活在城市的他们,硬是凭借着一颗热忱的、永不停止思索的心,为乡村带来了不小的改变。这种理想主义与实干之风交融的精神正是UWC“影响力”精神的诠释:"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对于UWC关注世界、服务他人的教育理念,“黑土麦田”的公益人们由衷地表达了共鸣。同学们更是表示受益匪浅,讲座结束后仍意犹未尽,硬是让三位嘉宾改了机票,继续深入交谈了两个小时,激动的心情难以平复。一位同学深有感触地说:“这或许是我在UWC听过的最好的一次讲座!这样的公益是经得起推敲打磨的。他们的伟大和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心血来潮,而是相对成熟的、有规划、可持续的公益事业。”
撰稿:周华昊、杨逸婷(DP2学生)